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看美日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美国对日本一方面实行单独的军事占领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帮助、扶持日本复兴经济 ,最终把日本培养成为自己的国际竞争对手 ,从而导致了美日关系的变化。美日关系从战后长期实行外交上追随美国 ,经济上依赖美国的“脱亚入美”战略 ,逐步演变到 80年代由主从转向平等伙伴关系 ,90年代推行“脱美返亚”新战略。本文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而导致美日关系的演变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此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执行“不偏袒”的调停方针,只注重维系美日关系,对此不愿涉足过深,这本身是对侵略者的最大偏袒.1931年11月,日本攻锦州,美国从所谓“不偏袒”向所谓“不承认主义”转变,但这并不能束缚住日本,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宣告了美国对华对日政策的失败.美国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受国内孤立主义的牵制和美日贸易的影响;是对苏联和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恐惧;也是为了维护在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挽救南京政府的声望和权利.  相似文献   

3.
自二战以来,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同盟者。为了保持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作用,尼克松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其政策为70年代美日关系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4.
自二战以来,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同盟者.为了保持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作用,尼克松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其政策为70年代美日关系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5.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是国际关系中的经典原则,美日关系也是如此。1947年5月8日,在总统杜鲁门的授意下,副国务卿艾奇逊在克利夫兰演说时指出:"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动欧洲与亚洲那两个最大工厂──德国和日本的重建。"从此,美国确立了战后对日本扶持的政策。在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远东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可以说是以美中关系为基点,而现在却是以美日关系为重心,越是一个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就发生在杜鲁门的总统任期之内。杜鲁门于二次大战即将胜利结束前接任总统,正值从战争到和平的转折过渡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美国的不少对外政策发生了很大幅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世界形势。特别是美国的远东政策,在对苏联进行遏制的全球战略支配下,发生了重心的转移。这对战后远东国际局势和中日美关系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四十年来虽有演变,近年更有较大的突破,但早期的基本格局痕迹犹存。对当时美国政策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和认识今天的中日美三国关系,本文即在此方面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7.
克林顿政府执政以来,出于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原因,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向亚洲倾斜,在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中,经济战略处于优先地位,而以美中、美日关系为重点。但美国在重视亚洲的同时,并未抛弃欧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场斗争主要是围绕美国对日经济政策展开,而此时期美国的对日经济政策及其演变对当时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种经济政策及其演变,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美日关系,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当时中国抗日的国际环境,并可为我们从一个主要侧面揭示美日两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的。  相似文献   

9.
战后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冷战格局下。日本要想调整依附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实现日苏复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美国因素的干扰。从分析日苏复交过程中日本的对美政策、美国对日苏谈判态度的转变、美苏关系的特点及苏联要求同日本复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日苏关系发展变化对谈判的影响,从而揭示出由于各方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日苏复交后日苏关系仍然无法达到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0.
自冷战以来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苏联的卫星国家东欧诸国的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从遏制政策、解放政策到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和平演变政策”,并最终成为美国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艾森豪威尔时期处于美国对东欧政策转变的过渡时期 ,由于处于政策产生的发生阶段 ,政策内容的完善和影响还未进一步展开 ,所以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任丽芳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2):41-43,53
日本在东亚的角色变化直接影响到东亚秩序的和平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成为战败国,在外交上它转而奉行日美基轴政策。日美关系经历了日本从属了美国、半占领状态到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又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强化日美同盟关系,日本角色的嬗变历程,必将对东亚地区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德国以及我国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时期的政策进行梳理,进而归纳出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的长远发展、职业教育应合理结合平等与效率、职业教育应促进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职业教育应注重"设计模式"向"内生模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应兼顾质量与数量等五方面的职业教育政策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声势浩大的日本安保斗争极大地震动了美国政府 ,促使其认真研究日本国内形势 ,重新探讨美日关系 ,及时将对日政策做出重要调整 ,缓和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4.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起用了一批犹太人在美国各级政府内出任重要职务,使犹太人从过去基本上只是美国政治的旁观者转变为美国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和行为者,这个转变对犹太人在美国的身份、地位、心态、政治倾向及美国对外政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人民日报》国庆社论(1949~2009)作为话语分析对象,对54篇国庆社论中的情态词语"必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必须"的出现次数明显减少,"必须"句从使令用法向事理用法转变;从主要受话对象来看,"我们"的范围从党政干部向人民大众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党政机构与人民大众的对立,淡化了不平等的权势关系。总体而言,《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中,说话者、党政机构以及人民大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不平等逐渐向平等转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受语言的限制,许多少数族裔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远远落后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了帮助英语水平有限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196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首个《双语教育法》。虽然到20世纪初该法案最终取消,但相关政策为推动美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政策变迁过程来看,政治力量介入使得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从政策价值取向来看,由于政策决策者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转变,导致美国双语政策价值取向由"语言是权利"和"语言是资源"走向"语言是问题";从政策执行过程来看,联邦政府非常重视推进学区的自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美国福特政府时期在亚太地区实行"太平洋主义"。在新的军事安全政策指导下,福特政府制定了维持在韩军事存在、增强韩国自保能力等军事战略举措。这既有对尼克松时期战略收缩政策的继承,又突出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的存在和介入。但由于福特政府并没有向韩国作出新的承诺或投放新的军事力量,因此从本质上讲,福特政府的对韩军事政策只是"尼克松主义"在亚洲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国际价值理论和对外贸易政策理论两部分构成.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国际贸易中存在商品交换不平等现象的本质原因,并指出,只要国家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大差距不消失,这种交换的不平等就不会根本消除.因此,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交换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快自主技术创新速度,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确立与保护,在贸易战略上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同时,要调整外资引进和利用方式,从追求"数量型"向重视"质量型"转变.  相似文献   

19.
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突破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事实证明,美国在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双轨制外交,对华缓和的政策与美国对台继续支持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本文以美国新解密外交档案为依据,专门探讨尼克松时期的对台政策,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是其传统"两个中国"政策的变相,其实质是服务于中美缓和的形势要求,最大化地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0.
军事占领规则是战争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具有习惯法性质的军事占领规则.以《司马法》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文献,是记录这些规则的主要载体.这些规则的基本精神是保存战败国的政权,禁止劫掠战败国的人民.这些规则在春秋中期以前得到较好的遵守;迨至春秋晚期,则遭到破坏.先秦时期,占领者与被占领者并非独立、平等、资格相同的政治实体,根源于宗法血缘关系的“差序之爱”,是军事占领规则赖以产生的价值依据,占领者对被占领者行使的权利,本质上是家长式的权利.同时,从现实的作战需求来看,春秋中期以前,占领者对被占领者采取宽容的处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战后治理的成本,而在战国时期,攻城略地则比“服而舍人”更能取得直接的效益,因此,占领规则并不仅仅反映人类价值理性的发展方向,它也体现了人类在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路径选择中的功利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