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2.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3.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公所说”中的“拜”字之义,历代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通过对“勿翦勿拜”中的“拜”字及其在韩、鲁《诗》中异文“扒”字的考察,同时采用方言中相应词语以及相关民俗的证据,得出结论:“拜”、“扒”都是假借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攀爬”。  相似文献   

4.
历代注家对《论语·宪问》第三十四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句中"直"的解释,主要观点有正直、大公无私和坦诚、直爽两类。通过对"直"字本义,以及《论语》中的内证考察,"直"应当解释为诚,是在正直、公平基础之上的坦率直爽、不隐匿,强调的是道德的自觉。  相似文献   

5.
《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句中的"辞"字、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句中的"盈"字和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句中的"是"字皆有殊谊。正确诠释这几个字的词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一蓑烟雨"的多种解释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定风波》这首词的整体意旨,历代文学作品中类似词组结构的含义以及苏轼其它诗词中类似的或相同的词组结构的含义进行考察和分析,揭示出"一蓑烟雨"当释为"一场雨"。  相似文献   

7.
郭孔生 《文教资料》2012,(16):30-33
《周易》之中"元亨利贞"四字,为数非常之多,也可以说是《周易》中所有文字中最难解释的文字。根据黄庆萱"不可固执一义"和孔颖达"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读《易》和解《易》方法,作者经过认真的追溯与辨析,最后发现"元"字有"始、大、首"等涵义;"亨"字有"享、亨、烹"等涵义;"利"字有"利、宜、和"等涵义;"贞"字有"卜、正、固"等涵义。而"元亨利贞"四字连用时有其相当特殊涵义的,通过追溯其演变的历程,作者发现"元亨利贞"其实就是各种变化循环的综合体,主要是反映事物变化过程"循环无穷"的深刻涵义,与佛教的"成住坏空"四劫循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对《老子》中的一些语用现象给以透彻的分析和剖理,该文因循钱先生的逻辑理路来解释《老子》对于"名可名,非常名"的内涵以及在语言修辞方面所涉及到的"体涵分训,用未合训"和"一喻二柄"现象。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介词、助词以及动词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文中共出现335次之多。文章就其在《诗经》中的主要用法作一详细考察。  相似文献   

10.
《春秋繁露》一书中出现"观"字多达67次,"观"字在《春秋繁露》中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它在《春秋繁露》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观"的主要意思、主体、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等方面的逐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学术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肖俏波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28-29,34
《春秋繁露》一书中出现"观"字多达67次,"观"字在《春秋繁露》中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它在《春秋繁露》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观"的主要意思、主体、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等方面的逐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学术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是华夏文明"轴心时代"中最为重要的原典性著作。核心思想基本围绕着"仁义"、"礼乐"、"中和"等展开,而"乐"在《论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从《论语》中多次出现的"乐"字为线索,探讨在不同的篇章中"乐"字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及其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乐感文化,并探讨分析整部论语中"乐"字涵义的三重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4.
"焉"字在《战国策》中共出现117次,将从"焉"的使用概况总结出"焉"的词性和用法,对"焉"字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语气词和助词四方面的词性进行考察,并在用法上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和追求"小国寡民"的所谓理想社会,对此,他提出了以"愚"而治的管理理念。"愚"是老子思想的外在表现,其中,"愚民"使民众弃绝仁义归于大道,"愚君"使"圣人"(管理者)无为而无不为,"愚我"以自我为模板展现返璞归真后飘逸自在的精神状态。以"愚"而治的三重管理理念最终为老子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鑫鹏  康健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39-40,47
《祖堂集》中"索"字出现凡23次,通过对其词义的全面考察,并结合其他同类文献,力求反映"索"在晚唐五代禅录中的语义面貌,同时对《汉语大词典》释义疏漏略作补益。  相似文献   

17.
一部五千多字的《老子》,体大虑周又字夹风霜,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无为”,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大多只周旋在“因任自然”、“不所妄为”的表象上,而忽略了老子背后真正的含义,舍本逐末.本章重新对无为的定义即不要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作为;无为的条件——顺自然、适度、清静而为;无为的目的对《老子》中的“无为”做出新解,试图从更深层去挖掘《老子》“无为”真正积极的内涵——无不为.  相似文献   

18.
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渊源是十分复杂的,《周易》、《公羊春秋》、《孙子兵法》以及《老子》等著作中所包含的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和交易哲学都被发掘并纳入其社会改革的理论体系中。在这些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除了《公羊》学说外,魏源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和吸纳尤为引人注目。他的《老子本义》,既是对历代老子研究的一个总结,更代表了他对老子辩证法思想和社会理想认识的新高度。魏源一反长期以来排斥释老的学术传统和文化格局,深入挖掘老子思想的社会价值,把老子的思想解释成为与儒学异曲同工、相辅相成的救世哲学,从而为其社会改革思想寻找到又一古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写过不少自况诗文,《愚溪诗序》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篇仅有四百多字的短文中“愚”字就出现了二十七次,几乎平均十五个字里就有一个“愚”字。通篇或叙事、议论、描写,或举例、用典、无不围绕这个“愚”字。它托物言志,把“余”之“愚”寓于“溪”之“愚”。因此,探讨“愚”字的含义,实为领会全文精神的关键所在。再说,历来对于柳宗元这篇文章的“愚”字,看法就不一致,褒贬长期互有。因此,不佞愿为“愚”字进一解。 《愚溪诗序》的产生,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柳宗元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等,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老学的近代化历程中,老子及《老子》书的年代之争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论争中,罗根泽不仅提出了"老子就是太史儋""老子的年代在孔、墨之后,孟、庄之前"以及"《老子》书确是一本专著,不是纂辑"等一系列颇为独到的一家之言,还对"历代学者考订老子年代总成绩"进行了提要钩沉,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非常棘手的学术问题。因此,在中国近代老学史上,罗根泽的老子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