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俗称"青龙节""龙头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旧时庆祝"龙头节",是为了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庄稼丰收。然而在唐宋时期,二月二却被称为"挑菜节"。那时的文人是非常热爱生活的,对这么  相似文献   

2.
"二"字考释     
写了《“一”字考释》后,意犹未减。加之,朋友们鼓励我继续写下去,于是我就写了这篇《“二”字考释》。“二”和“贰”、“弍”是同一个字,前面是小写,后面是大写。本文就“二”字作一番以形说义、以声求义、据文证义的探索,或许对训诂学有兴趣的同仁们有点启发。一、“二”字的本义、同义、引申义  相似文献   

3.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4.
<正>一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相似文献   

5.
二月,又到了二月,似乎, 在这个充溢着鲜花和浪漫的月份里,不谈点情,不说点爱,总有点对不起这“唯爱独尊”的二月。有道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这个剩男,剩女“肆意横行”的时代里,与其说是男女比例失衡了,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六年春草(散文、署“端木蕻良”) 一九四六年二月作于重庆。原载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海《文萃》(周刊)第二十期。民主大联合(歌词、署“端木蕻良”) 组歌七章:一、东方的暴君。二、农村的伤感。三、都市的控诉。四、两个人类。五、我们是人民。六、真正的胜利。七、民主的浪潮。由马思聪谱曲。一九四六年二月作于重庆。原载一九四六年三月广州《新音乐》(月刊)第三期。其中“东方的暴君”,  相似文献   

7.
一、肖涧秋形象试析柔石同志的代表作《二月》问世以来已历半个世纪了。伟大的文化革命主将鲁迅曾为这部标志着柔石创作道路上新跃进的长篇创作写了“小引”,给予十分中肯和热情的评介。《二月》出版后翌年,鲁迅又在《我们要批评家》一文中,将《二月》列为“优秀之作”之一再次予以肯定。《二月》以自己久远的艺术生命力,证实了它是我国现代文苑中一支历久不凋的花朵,显示了鲁迅当年属意《二月》的慧眼卓识,和为其倾注的心血的弥觉可贵。鲁迅为《二月》所作的“小引”,通过对小说中典型性格的精辟分析,深刻揭示了这部创  相似文献   

8.
二”和“两”都有表数目的“共性”。“二”的“个性”有:(一)表示第二,次第。如:二手货。(二)两样。如:心无二用;“两”的“个性”有:(一)表双方。如:两厢情愿。(二)表不定的数目。如:他真有两下。(三)市制重量单位。  “两”和“二”不仅在意思上同中有异,它们还在用法上有着微妙的“共性”和“个性”呢。  共同之处是:  一、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如“二斤”(但“二两”不能说成“两两”)。  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可用,但“千”在“万、亿”后,用…  相似文献   

9.
姜自凤 《山东教育》2011,(11):59-59
又是一年二月二,看到超市里各种各样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豆制品:甜的、成的,干的、湿的,软的、硬的,黄的、绿的,加白糖的、加巧克力的……感叹之余,却找不到小时的感觉了。捏一粒放入嘴中,是化不开的甜,却没有记忆中的香。“二月二,炒豆子,谁不吃的小舅子。”幼时的儿歌又涌上心头,虽不知是什么意思,当时却是非常卖力地吆喝过,且吆喝得是那般起劲。  相似文献   

10.
“六·二”配备是古巴女排对传统“四·二”配备阵容的创新 ,是国际排坛对阵容的一种新的称谓 .分析“六·二”配备的内涵、特点及要求 ,结合古巴女排的赛场运用做一比较 ,提出了中国女排短期内不便运用此阵容的建议 .  相似文献   

11.
《荆楚岁时记》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本文挑选其中四个岁时:正月、端午、盂兰盆节、腊日,对民间信仰进行分析并归纳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传统重日岁时的主体、普遍、系统特点,能够确认它们的本土和原始性质,并溯及其象数土壤。而原始十月历与后来农历的时间错位,能够为多数传统节日的由来提供解释:随着农历取十月历而代之,重日祭仪通过两种变形途径出现在农历中:一是整体摹仿,即移植重日节俗于农历同名日子;二是个别匿名.即在维持十月历时间的同时,部分重日匿名为农历对应日子的名称,如“二月八”、“八月十五”等。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多的“洋节”登陆中国,这给我们的传统节日带来了冲击,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洋节”的论争。在中西方文化不对等交流的社会现实中,这将直接影响到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影响民族的命运与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正视总比回避更有益,对“洋节”论争的实质进行认真思考,客观分析了“洋节”现象的社会成因,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14.
王皓璇  王之光 《培训与研究》2007,24(5):133-134,F0003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重要内容,许多传统节庆都与之相关。在权威词典的基础上,探讨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节气”和“清明(节)”的翻译策略和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潜藏的教育资源(歌谣、谚语、书画、工艺品等)、丰富多彩的节令活动以及特色鲜明的饮食习俗也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将“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幼儿园的活动相结合,对构建具有可行性、可推广性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舟山国际沙雕节是舟山市重点旅游节庆活动,对舟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站在舟山旅游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大背景之下,结合舟山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家节假日的重新调整,结合朱家尖整体旅游的开发,本文拟引入“体验式营销”模式来实现舟山国际沙雕节的产业化,促进舟山沙雕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西“鬼节”发生的时间、历史的渊源和庆祝的形式几方面进行了比较,论述了鬼节与宗教,与东西方人社会价值观念及性格特征的密切关系,从而阐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物和文化象征,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高校开展传统节庆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内涵匮乏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挖掘传统节日的外延和内涵上下功夫,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形成教育特色,实现"现代性"转型,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和刘柴桑》的创作时间应是西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仲春二月;《和刘柴桑》诗中“弱女”一词,是指味道寡淡的薄酒。  相似文献   

20.
传统节日仪式的德育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节日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与仪式相关的文化记忆所达成。这一过程固有的德育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于传统节日仪式所蕴含的"道"和"德"中,并可通过对传统节日仪式的文本认知及原体验实现其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