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产业梯度是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有效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中部地区加速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基础上,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法分析中部六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得到各省应重点承接的产业。在中部六省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安徽省产业发展应与长三角产业互补,和中部六省错位发展,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实施,旅游业作为中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拉动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中部地区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将不可避免.本文通过对中部六省间旅游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潜力分析,进而探讨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区外转移是实现三大地带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产业跨越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但中部地区所具有的区位特点、潜在的市场优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其成为接受东部地区所转移产业的主要地区。中央政府应通过制度安排鼓励东部企业进入中部地区投资,以加快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东部企业投资。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大省,应把握住当前机遇,充分发挥本省的生产要素优势,更快更好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当前,河南省在进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面临产业发展软环境改善不够、配套能力较差等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应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及投资环境,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本地域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等原则,根据自身的优势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实施以资源为基础、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是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加快实现产业承接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园区并提供一定优惠政策、引导产业链相关因素集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改进园区交易效率,并且构建利于内生比较优势形成的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赶超"。这也充分说明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区域加速产业承接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并在承接产业转移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渤海新区能否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找准自己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战略定位。通过对渤海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比较优势分析,根据科学定位原则,确定渤海新区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的6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武珺 《大学时代》2006,(10):27-28
在中部崛起的发展热潮中,招商引资为中部六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结合东部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部六省招商引资应树立公关理念,努力塑造区域新形象;树立营销理念,搞好项目规划和推介;树立服务理念,适度指导和控制;树立诚信理念,健全信用与安全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城市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而产业承接力建设是成功实现产业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产业承接力内涵出发,设计出了包含4个层次,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的产业承接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中部六个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皖江城市带产业吸引力、产业选择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较弱,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强。因此,皖江城市带必须从提升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四大能力方面采取措施培育其产业承接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的科技水平状况,明确优势与不足。以中部六省211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ESI数据库2004年至2014年的数据,从学科影响力、论文发表数量、论文被引频次和热门论文等多个角度对中部六省211高校的科技竞争力进行全方位比较和计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部六省高校之间的科技竞争力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中部六省高校整体科研综合实力不强。建议:中部六省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的扶持力度;高校则要正视自身问题,厘清发展的思路与方向,实现科研整体实力集约型增长。  相似文献   

10.
当"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中部六省都在积极努力地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湖南省在这一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对策,较引人注目的是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教育强省"战略,这对加快湖南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着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发展中要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将机遇与挑战转化为地方发展的优势,促进当地总体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安徽作为中部六省中最靠近长三角的省份,有着其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因此,省领导提出东向发展的战略。而“皖电东送”是其中一个重要战略。论文主要分析了安徽及长三角地区用电现状,皖电东送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七个方面将中部六省的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2005年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武汉比中部其它五市更具综合优势,在“中部崛起”的大战略中,武汉应突出自身的战略支点地位,积极承担其应有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存在着“中部塌陷”的现象。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山西六省的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位于各地区的最低档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部六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部塌陷”的大环境;此外,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拔款模式和相关的教育财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经费“非均衡”发展的实践。加大中央教育财政对中部六省的转移支付,重视从绩效和地区需求来构建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激励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永嘉西岙村是温州唯一的"淘宝村"。凭借当地教玩具集群的产业链、熟人圈、配套服务、线上与线下销售相结合等优势,"淘宝村"发展迅速。但产业发展软环境制约了电商企业扩张,还面临着江苏曹甸的激烈竞争和向山东临沂转移的潜在威胁。温州地方政府应鼓励网络经济发展,科学布局,培育品牌电商,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增加公共服务投入。  相似文献   

15.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产业梯度,东部的产业先转移到中部再转移到西部。而东部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来腾出发展空间。以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东部要在向中部实施产业转移的同时.实施向西部转移产业。而因为产业梯度的原因,东部向西部产业转移宜实施“空降战略”,即东部的产业转移可越过中部.直达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实施“空降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准确把握战略目标,慎重选择战略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战略机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部六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各省在国际化战略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制定了各种中长期发展目标.然而,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几个容易被忽略的陷阱,如民族文化易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失去活力、各种留学骗局、人才外流以及教育主权的破坏等却往往得不到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注意,长期下去,必然不利于中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既为中部六省人才资源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又为中部六省人才资源开发区域合作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河南省的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河南省人才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推动下,武汉作为中部六省的沿江特大城市,其经济的发展与中部经济崛起息息相关。通过相关年份的统计数据分析,把武汉与中部另外两个重要城市长沙和郑州进行比较,论证武汉在中部的核心作用。武汉有明显的区位和市场优势,而缺乏诚信度则成为制约招商引资的关键,所以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诚实守信"文化,提升政府整体形象。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榜样和基础,树立政府诚信是关键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特别是安徽崛起的重大战略.皖江城市带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诸多优势条件,但同时在建设示范区的过程中也将面临一些问题.文章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克服这些问题需要:科学处理承接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化自然、劳动力、科教等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起来,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20.
非公有制经济是安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与公有制经济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协调发展格局。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发展环境、创新能力、产业集群5个方面18个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安徽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演变,比较安徽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非公经济活力,研究表明安徽非公经济活力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应将"有为"与"不为"有机结合;非公有制企业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加快产业优化,走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之路;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与"两大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