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源渊。《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贯穿着儒家思想。《周易》对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易经》的取象方式为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起点。二、《易经》“大和”的思想为儒道两家提供了通过内修方式消解矛盾的哲学手段。三、《易经》阐述的事物关系,影响到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从经和传产生的年代看,《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易传》形成的下限在先秦时期,二者相隔年代较为久远。但从基本精神上看,我们认为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籍。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易经》反映了当对人们的认识发展的水平。《易经》卦爻辞的内容,涉及宗教迷信、人生态度、伦理观念以及宇宙观、认识论等。而《易传》也正是在这些方面继承和发挥了《易经》的思想。可以说,《易经》通过占筮吉凶的外在方  相似文献   

3.
现存《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它曾被用以占卜,但不是一部占筮专书。但它含蕴了丰富的史料和某些原始的哲学思想因素,这也是客观事实。正是基于这种复杂情况,从春秋中叶开始,便不断有人在对《易经》作解释时予以引申发挥,使之切合于自己的观点,将其纳入伦理道德的发展轨迹,而《易传》便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筛选而流传下来的对《易经》的一些解说。《易传》共有十篇,即《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和《杂卦》,古人合称“十翼”。  相似文献   

4.
《周易》在先秦典籍中常简称为《易》。《周易》原来只有“经”的部分(即《周易古经》;春秋至战国之间,出现了解释古经的《易传》十篇(即《周易大传》,又称《十翼》)。历代学者不断研究、阐释《周易》经传,使其成为专门的学问,即“易学”。自汉武帝置“《五经》博士”起,《易》冠于群经之首。然汉初所言《易经》者,通常指《周易》经文。后来费直、郑玄以《十翼》参合经文并行,故通常意义上的《周易》《易经》往往包括经、传两部分。产生于南朝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具有完整体系的古代文学理…  相似文献   

5.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不仅是一部易学著作,更是一部理学著作,是宋代易学与理学交融的杰出成果之一。程颐是在严格的儒学立场上对易传进行注解,基于“理本体”的视域中去考察易传之义理。他运用理学思想就易传中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与阐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具有理性特色的范畴和命题,其易学特色可概况为“阐明儒理”。具体而言,他利用理学的范畴对传统易经进行新意解读,如“理气”“天命”“体用”等,从而建构起理学模式中的易经体系。就其理学内容而言,他基于“理本体”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理”与“象”的问题,将一般意义上的“天下之道理”上升到具有哲学本体性的“理”意义,详细地区分了形而上下以及“象”的中间地位,提出“因理以明象”与“因象以明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六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含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其中保存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更以其绝人之资,晚而喜《易》,读《易》而韦编三绝,对《易经》作了全面、深入的阐发,写出了《易传》。为《易经》的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易经》、《易传》合称《周易》。近代学者们研究发现,《周易》与数学、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物候学、遗传学、中医学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广泛地传播到国际科技知识界,启迪出许多新思想、新技术、新课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也都曾从《周易》中得到过启示。  相似文献   

7.
相较于《易经》,《易传》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在政治伦理方面更是独具特色。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阴阳对立统一"“变易与不易”“崇德与广业”四个方面来诠释《易传》政治伦理的特点,以便对其政治伦理思想有进一步的深入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易传与道家思想》(1993)、《道家易学建构》(2003)是陈鼓应著述的关于道家与《周易》之间的联系的两本专著。这两本专著打破了《周易》经传属儒家经典的传统旧说,从宇宙的起源、事物的性状及其发展规律等发面力证《易传》各篇的主体思想属道家学派,重构道家易学,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易学的研究有很大启迪。但将《易传》全篇归于道家学派的观点,无疑带有牵强附会之嫌。本论文以《易传》中的《彖传》为主,将从万物始生观、循环发展观、人法天地观、刚柔崇抑观这四个角度逐一论证《彖传》的主体思想并非道家思想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哲学文献,分《经》、《传》二部分。其中《易传》共有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包括《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杂卦》。《易传》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作者非止一人,当是孔子的门生及后学依据师说对《易经》所作的阐释,并用来宣传儒家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我国古代化宝库中一部最古老,最富有思想性的献。它分为《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古人用于占筮吉凶的书,而《易传》则是现存将《易经》哲学化的最早作,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为两个矛盾范畴,论证万事万物对立统一与运动变化的规律。而《易传》作又将这种辩证观加以运用,成为确立政治关系和统治方法的哲学基础。建立了“尊卑有位,上下有序”的统治秩序,以及“顺时而动”、“持中而行”的应变政治观。  相似文献   

11.
《易经》是筮法与思想的融合体,秦汉间的易学发展史是筮法与思想互动的历史。孔子儒学有着坚实的礼乐文化背景,而《易传》哲学则是战国时期礼乐文化被消解时的产物,因其对“天人关系”这一传统论题给予重新而系统论述,完成了先秦儒学对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构建。西汉董仲舒将人和天的关系推到极致,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新天道,但其并没有完成占验新天道的筮法构建。西汉中后期的官方易学出现一系列对民间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改造运动.最终由孟喜、京房在其新易学的体系内完成了对推演“天人感应”之术的系统构建,由之也形成了“易为经首”的经学局面。  相似文献   

12.
杨天才 《天中学刊》2006,21(6):33-35
朱熹认为《周易》是“古之卜筮之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就远远不是什么“卜筮之书”了,虽然如此,《周易》的富赡精深的哲学思想还是与以“蓍”为工具的卜筮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蓍”也就在《易传》里被赋予儒家的道德观和特殊的哲学内涵。这是因为“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崇拜意识,更重要的是,它使《易》学思想建立在一个严密的数理逻辑系统之上。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全书总目》)它不仅是大、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而且有同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以及宗教思想浑然一体的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周易》包括两部分:一是经文部分,被称为《易经》,一是传文部分,被称为《易传》,传文部分有彖(tuàn)、象、系辞、  相似文献   

14.
一、《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鼻祖,中国美学的思想渊源“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易》乃是中国文化之发端。相传伏羲作八卦,已开《周易》之先绪。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而《连山》为夏之易,《归藏》为殷之易。自夏易至殷易,再至《周易》,这说明《易》的思想源远流长,有一个丰富发展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易同为卜筮之书,有大致类同的构架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哲学、政治的内蕴。而《周易》作为后出的作品,它无疑又是借鉴,吸收了其它二易的内容和方法,是对其它二易的继承和发展。《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易经》,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上面所说的《周易》就是指《易经》而言;二是《易传》,它是《易经》的最初注解。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易传》与《易经》的关系,二是《易传》成书的时间。这两个问题都关系到对《周易》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的估价。《易传》的成书应早于老、庄,而有的美学史著作把《周易》的美学思想放在老,庄之后进行阐释;《易传》与《易经》本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有的美学史著作却认为“《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只有个别地方包含有一些原始的哲学概念”。这样,无形中就贬低了《周易》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贬低了它的哲学、美学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阴阳思想是《周易》哲学的核心,虽然相较而言《易传》中阴阳思想更加成熟,但其根本仍然在《易经》之中。《易经》从编排形制到其中的符号推演再到作为载体的卦爻辞,无不透露着阴阳对立、矛盾转化的思想。而《易经》的根本目的便是以这种阴阳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用以认识宇宙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最终做到趋吉避凶。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了经书的真理性。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道论 ,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和“微言大义”的经学解释学 ,为汉代经学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忧患·变通·和谐——《周易》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孔子视《周易》为“迁善改过”之书,从人道教训和生活智慧的层面解释卦、爻之义始,历代易学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均把彰示其人文关怀视为研究《周易》的目的之一。这种人文关怀,表现为方方面面,兹就其中较为重要者略述如下:忧患意识《易经》作为一部形成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把这种意识概括为“明于忧患与故”。其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相似文献   

18.
绝大多数先秦儒家很重视《周易》,《周易》是其主要研习经典之一,且其易学造诣很高,他们在讲进学顺序时经常不提《周易》,只是由于他们认为读书次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周易》最难读,不宜初学和人人皆,而决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周易》。章还就先秦儒家的精神气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焦宝 《天中学刊》2011,26(6):5-8
张锡坤等先生的《周易经传美学通论》以贯通的思想来考察《易经》与《易传》,是对一百年经传分观的易学思想研究的一次系统反思,并将周易经传放置于中国美学思想史的流变当中来给予地位和进行考察,构成了一种开放性的研究范式。在当前反思百年学术史的时代背景之下,这一研究的价值更加彰显。  相似文献   

20.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后,是战国后期楚地儒家学者研究《周易》的学术著作。其中提出"观其德义"的主张,表现出鲜明的经典化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将《周易》的义理和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阐释《周易》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思想附会于《周易》卦爻辞的含义中,将其作为理论来源和载体,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理论依据。这种倾向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人道德心性的思想观念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是先秦时期道德心性观念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