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渊源较早地提出了阴阳观念,儒道两家从《易经》中分别吸收了自己的营养;儒家主要发挥其阳的方面,道家主要发挥其阴的方面。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阴阳不但有助于对阴阳及其关系的新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儒道两大文化之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乾》、《坤》作为《周易》的开篇两卦,是打开《易经》宝库的关键,同时也蕴含着《周易》的基本精神,如阴阳互济、刚柔兼备、质量互变等辩证思想,儒道两家均从此获取理论养分。这些特定的思维方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直至今天,对我们在立身、行事、处世方面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贲饰尚素──论贲卦的审美内涵张慧"易者,儒道两家所统综也"(熊十力《新唯识论》)。《周易》作为儒道合一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易经》的许多卦,极富有美学的意蕴,对于后来艺术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贲"卦就是如此。"贲"(),由离()和艮()组成...  相似文献   

4.
《易传》,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用于注释《易经》.《易传》,是懦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之首,又是道家三玄(易、老、庄)之一.《易传》,融汇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精华——“天人之道”.《易传》的人生观(人道),是它的宇宙观(天道)的自然延伸.这是由《易传》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和《四书》屡屡谈论治国方术,集中表达了儒道两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不同,各自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意境差异较大,从而治国安邦的方略各表一枝。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仁,在政治领域体现为“仁政”。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主张清静无为。儒道两家在国治之标准,如何治国等问题上均有歧见。无论儒家,抑或道家,其治国思想都具有中国上古时代的农业化思想的落后性,儒道治国思想的差异性又统一于共同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我国古代化宝库中一部最古老,最富有思想性的献。它分为《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古人用于占筮吉凶的书,而《易传》则是现存将《易经》哲学化的最早作,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为两个矛盾范畴,论证万事万物对立统一与运动变化的规律。而《易传》作又将这种辩证观加以运用,成为确立政治关系和统治方法的哲学基础。建立了“尊卑有位,上下有序”的统治秩序,以及“顺时而动”、“持中而行”的应变政治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易”占有重要的地位。“易”作为经学之一种,被称之为《易经》。历代对“易经”的阐释,构成了“易学”。历代易学家对《易经》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以象数为第一位,以象数解易,以象数论义理。义理派以义理为第一位,以义理解《易》,以义理论象数。在整个易学发展史中,两派之间的互争高下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常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然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都不否认《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诗经》二雅与竹简《老子》的契合主要表现在写作旨趣相近,表现出“绝智弃辩”的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所不同的是:二雅所描绘的多是些具体的现象,而《老子》则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反映了春秋时期儒道两家思想的融合;不同之处,反映了由西周到春秋学术个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古文教学似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现代视角。一、古代文化思想的整体渗透。如同当今文化中有主旋律、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样式并存一样 ,古代文化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 ,先秦理性精神中的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哲学上美学上的儒道互补原则 ,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学之中。从宗教方面看 ,儒道佛三家 ,汉以后 ,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至深。古代文学作品始终自觉地遵守文道统一的法则。而这种“道” ,从哲学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家和道家。从宗教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道佛三家。李白 ,被人誉为诗仙…  相似文献   

11.
一、《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鼻祖,中国美学的思想渊源“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易》乃是中国文化之发端。相传伏羲作八卦,已开《周易》之先绪。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而《连山》为夏之易,《归藏》为殷之易。自夏易至殷易,再至《周易》,这说明《易》的思想源远流长,有一个丰富发展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易同为卜筮之书,有大致类同的构架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哲学、政治的内蕴。而《周易》作为后出的作品,它无疑又是借鉴,吸收了其它二易的内容和方法,是对其它二易的继承和发展。《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易经》,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上面所说的《周易》就是指《易经》而言;二是《易传》,它是《易经》的最初注解。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易传》与《易经》的关系,二是《易传》成书的时间。这两个问题都关系到对《周易》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的估价。《易传》的成书应早于老、庄,而有的美学史著作把《周易》的美学思想放在老,庄之后进行阐释;《易传》与《易经》本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有的美学史著作却认为“《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只有个别地方包含有一些原始的哲学概念”。这样,无形中就贬低了《周易》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贬低了它的哲学、美学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13.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潜移默化的至深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也就成为充分地表达这些哲学观念的载体,即成为一种儒道互补思想观照下的艺术形式。在计成造园著作《园冶》中,渗透和蕴含着强烈的儒道互补的价值观,同时也包含着计成以及当时居于主流的士大夫造园主人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易经》文本源于上古占筮,它体现着《周易》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前哲学阶段。取象运数是《易经》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主要构成,《周易》特别是《易经》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着一个完整的“图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象是基本的结构单元,数是联接这些单元的根本法则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陈子昂自少“专消坟典”,“经交百家,罔不该览”,①崇尚儒家之学;同时又“耽爱黄老、《易》象”,②迷爱过家之言。广博的学识使其胸次自高,儒道二家的哲学使其思想深沉。于是,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感受,对人生理想的选择和近求,便有着突然独立、超近时髦的特点。表现在诗歌中,不仅能敏锐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能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哲学的思考、观照和评断,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意义。诗人这种匠心独运的创作意向,立意高远、富有兴寄的艺术风格,确立了他在唐诗中的地位,反映了他的诗歌同儒道二家的联系。本文正是从这一…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一部西周王室祭祀史书.全篇64卦闪耀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将《易经》从神学改造为哲学并用以解释《易经》的学术汇总。它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易经》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量变质变及其度量;阴阳消长的太极理论及其卦体说、爻位说、卦德说和变卦说:“七日来复”的螺旋卦序等。这些理论构成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比古希腊哲学要早200至400年,是人类智慧的一块夺目瑰宝。  相似文献   

17.
《易经》心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易经》心理思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关注不够。通过对《易经》中“心”、“思”范畴的探讨,了解其中心理思想的概貌。并通过对《观》卦爻辞的分析,较为深入地认识《易经》在认知过程、思维层次在中国心理思想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先秦诸子所产生的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富有我国民族文化内蕴的禅宗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是继儒道两家之后给中国古典美学以重大影响的哲学派别,它对唐宋乃至后世的诗话美学、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观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看出,其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的田园诗除了反映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思考之外.还牵涉到东汉末以来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相似文献   

20.
“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以及“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又可以在《易经》中寻找到思想资源。“有无相生”的思想源头是《易经》对“对待之象”的辩证认识与“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在“有无相生”基础上产生的“中空的无”的思想及《易经·大有》卦象可以看作“有生于无”的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