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儒道两家从创始之初就建立在同一个文本《易》基础之上,魏晋时期,儒道会通成为思想领域的主要课题。魏晋禅代之际,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越名任心""任情越礼",表面言行彰显出"崇道反儒"的特性,但内在思想却潜在着儒道会通的本质,尤其是向秀的"儒道为一",则更加丰富了魏晋玄学儒道会通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源渊。《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贯穿着儒家思想。《周易》对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易经》的取象方式为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起点。二、《易经》“大和”的思想为儒道两家提供了通过内修方式消解矛盾的哲学手段。三、《易经》阐述的事物关系,影响到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劭作为名理学家的代表,他专注于建设控名责实的人材学体系,不过以《人物志》为代表,其综合名实的思考援道人儒,体现了儒道融合的时代思想潮流。这集中表现于其以中庸为至德的圣人观念,以道释儒,政治理论体系隐约折射了本末有无之辨。从学术思想的发展史而言,刘劭将汉末人物清议引向了抽象原则的讨论,会通儒道,是为魏晋玄学诞生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过渡。  相似文献   

4.
神仙道教是魏晋时期独特的道教形式,其理论奠基者是东晋的葛洪。《抱朴子·内篇》多处论及儒道关系,为我们了解魏晋时期神仙道教的儒道关系论提供了基本的线索。葛洪通过对儒道的比较,论证了道本儒末,道先儒后,道简儒难,故可离俗世而求神仙。同时,葛洪还一再强调积善立功的重要性,将道教的长生成仙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统一起来,把儒家的忠孝仁信纳入道教戒律,按儒家的伦理纲常建构起道教的神仙体系。葛洪会通儒家和道教的思想。不仅是魏晋时期神仙道教关于儒佛关系论的一大总结,也对南北朝的道教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唐以后,儒道思想加快了融合。不仅儒家学者大量吸取道家思想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道家学者也很重视吸收儒学、统合儒道。陆希声就是一位自觉地融通儒道的道家学者。他的《道德真经传》就是站在道家立场"以道摄儒"的理论尝试。他虽然没有实现"以道摄儒"的学术目标,但他的尝试促进了道家思想与儒学的融合进程,反映了中唐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17世纪后半叶清统治下的明遗民方以智、王夫之对于《庄子》内七篇的诠释,在时代遭际与庄学史思想背景的影响下,从各自的思想立场来理解《庄子》,体现了当时讲究会通、崇尚实学的学术趋向,都具有《庄子》诠释史上大量著作所具有的以儒解道,会通儒道的特征。从他们在诠释二家庄学的要旨中的差异又可以看出儒道会通的可能与分际。二家的解《庄》也表明,一个文化传统内部不同的小传统之间以至不同的大文化传统之间如果可以达到相互的理解与视域的融合也必须要有方法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7.
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李平《文心雕龙》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包融性,它对于各家学说中有利于说明文学问题的观点,都加以采纳。至于贯穿《文心》全书的主导思想,则不外儒道两家,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体用结合,这就是《文心》之道。儒道互补:体用之道的文化渊源《文心...  相似文献   

8.
万淑君 《天中学刊》2012,27(6):54-59
郑观应的宗教观是其整个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以"道术"为其宗教观立纲,阐发了独特的性命观和神气观。他又从同源、同道、同心三方面会通儒、道、佛,在统一儒、道、佛三教的基础上,提出"七教统一"的宗教观,试图融儒、道、释、回、耶稣、天主等各教思想于一炉,通过寻找各个宗教的共通点来实现会通全球各教的理想。他的宗教观突破了"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局限,显示出新文化观的端倪。  相似文献   

9.
朱得之《老子通义》之诠释特色有三:一为注重字训考据,在注经风气较为随意的明代,《老子通义》是一部难得的字训与义理并重的老学著作;二为以自然为宗,朱氏以“自然”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认为万事万物皆不能外于“自然”,展现出不同以往的诠释路径;三为会通儒道,朱得之为阳明之弟子,受王学“三教合一”思想之影响,其在《老子通义》中也力图突破儒道对立论,从而会通儒道之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封神演义》蕴含的道家精神和道教思想进行了较深入地辨别,对其蕴含的儒道关系进行了重新考察与定位,认为《封神演义》思想基质是儒道互补的,以道家思想为外在表现,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核,即"外道内儒"。  相似文献   

11.
隋唐以来佛道畅行,严重冲击传统儒学。周敦颐、二程、朱熹等宋代儒者挺身而出,他们以维护儒家正统地位为己任,吸纳佛道的精华,推出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倡导的“正心诚意”“存天理、灭人欲”均存在一定积极意义,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也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理学家们著书授徒、为民请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大官僚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的推动下,理学最终被最高统治者定为一尊,成为官学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有其自身的立足点和理论模式。儒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仁"和"礼";道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以"见素抱朴"为目的的个人修养和以"无知无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儒道两家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国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郴州"自汉以来,人文世盛"。这"世盛"的伟绩离不开教育,而书院教育更是功不可没。郴州书院教育的兴盛之日,正是周敦颐倡导的理学成形之时,对弘扬致知力行的儒道精神,振兴崇儒重道的地方教育,培育经世致用的地方才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战国末期南方楚国的楚辞(屈、宋诸人的作品),在两汉产生了很大影响,汉人对屈原的评价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思想根源大相径庭.贾谊、刘安、司马迁一派,主要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扬雄、班固、王逸为一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各派内部思想观点亦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5.
在梳理儒、道、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体育美学审美价值的反思,道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判断和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感知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儒家体育美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个体生命的追求,道德价值的塑造和体育伦理的教化;在道家思想文化体系中,强调“身与物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把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相对立的哲学概念范畴作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曾立  王光红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5):43-45,49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把道教和儒家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指出"诚"是天道与人道的共同品质和最高原则,将其提升到了道德哲学的本体论高度,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与司马迁相比,班固具有鲜明的崇儒思想,但班固却不是唯儒家思想是从。在《汉书》里,道家思想仍然有相当的体现,其中明引或暗用道家学说的地方并不少见。班固对道家思想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并吸收了其较多的合理成分。班固在《汉书》里体现的道家思想可从其家学渊源和自身遭际中寻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19.
《太玄》是西汉扬雄所著,它是一部形式模仿《周易》,但同时又杂揉了儒、道、阴阳三家有益思想的著作。而扬雄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则是由当时西汉晚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君王的喜好以及扬雄自身的遭遇所决定的。因此,试图从宇宙构型,"玄"——宇宙本源论,"玄"——宇宙运动的规律与继承三方面入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孟子》和《庄子》海洋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海洋观念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孟子》和《庄子》作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著作,其中涉海内容较为集中。《孟子》中的涉海内容包括北海、东海的具体所指,如伯夷、太公避海及齐景公历海等,从中体现出《孟子》海洋观与社会政治的密切联系;《庄子》中海中仙境"姑射山"的刻画、"四海"反映出的宇宙观、"江海之士"的超脱及海鸟、海鱼等内容,则体现出其海洋观在自然方面的侧重。两者的差异缘于儒家注重社会政治,而道家偏重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各自身处地理环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