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前有四个赶考的秀才,在一家酒店相聚,喝酒行令。他们约定每人先吟一首古诗.但必须有意漏掉一个字;然后再吟一首诗.诗中必须有一句说明前一首诗漏宇的原因.不然就罚他饮酒。这特殊的酒令引来了不少的围观。  相似文献   

2.
有一则故事说,清代,有个青楼女子病逝了,秀才、商人、屠夫、和尚四人各怀心事,聚在她的遗体前。“风流”的秀才情难自已,吟诗悼念:“一点香魂坠玉楼。”商人脱口接上下一句:“腰缠万贯下扬州。”跟着,和尚吟道:“阿弥陀佛西天去。”屠夫叫起来:“我的肉来我的油。”这个故事显然是文人杜撰的,虽然没有什么思想意义,但诗的语言却很有特点。秀才的句子文绉绉的:“阿弥陀佛”是和尚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3.
十七字诗     
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叫李赖子的,好作十七字诗,能触目成咏。当时天旱,太守求雨未应,他竟作诗嘲笑太守。诗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这首诗传到太守耳朵里,太守甚为生气,下令传讯他。太守对李赖子说:“你善吟十七字诗,不妨再来一首。假如是佳作,便放了你。我的别号叫西坡,就以此为题做诗吧。”  相似文献   

4.
“危乎高哉”,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惊叹蜀道艰险的名句。而当我们吟罢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的《咏华山》诗后,也会发出同样的惊叹! 讲是这样写的: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据传,这是寇准8岁时随其父登华山时的即兴之作。寇的老师听后十分欣喜,随即给寇准的父亲说:“贤郎怎得不作宰相!”从一首小诗,特别是8岁孩提作的小诗而断定寇准将来会做宰相,这除了讹传而外,未免令人讨嫌了。但就诗而论,的确是一首不错的儿童诗。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有个女婿叫沈葆桢,曾写过一首《吟月》的诗,诗中有一句:“一钩足以明天下,何必清辉满人间。”林则徐发现后,立即将诗中“何必”改成了“何况”,因为改得极是,后人曾评曰:“仅此一字,便有霄壤之别!”试想原来那句“一钩足以明天下”,既然是“钩”,当然是月牙儿,月牙儿自诩“足以明天下”,此乃沾沾自喜;“何必清辉满人间”,是说那月牙儿自我感觉良好,实乃“不思进取”!再看改动后的句子:“一钩足以明天下,何况清辉满人间”,其字面意思是:一钩月牙儿照亮天下,更何况一轮满月?深层含义则更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名作之一 ,这首诗不管是主人公的内在精神还是艺术表现手法 ,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前人说这首诗“以气为主 ,以自然为宗 ,以俊逸高畅为贵 ,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吸引人 ,除了丰富奇妙的想象和卓然不群的诗人形象外 ,还在于它给人的朦胧美感。《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的朦胧美。这首诗以写梦为主体 ,以月为引子。月是自然的朦胧美 ,梦是人世的朦胧美。梦是跳跃的 ,所以诗人一梦之间 ,时间由晚上到清晨 ,又忽…  相似文献   

7.
明代有个大文学家叫冯梦龙,他编的《古今谭概》中有一首题为《咏老儒》的诗很有趣味: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浅陌荒疏无学问,龙钟衰朽驻高年。诗中"秀才"、"学伯"、"生员"意思相同,"好睡"、"贪鼾"、"爱眠"意思一样;"浅陋"、"荒疏"、"无学问"都是说知识极少,"龙钟"、"衰朽"、"驻高年"都是说年纪很大。其实,这首诗的内容只用"秀才好睡,无知到老"八  相似文献   

8.
情感真实可信,文章才能真切感人,抒发真情,你也可以做到!从前,有一个财主邀请一位县官和一位秀才一起饮酒。这时外面大雪纷纷,秀才说:"如此好的雪景,我们何不吟诗助兴?"这提议得到了财主和县官的欢迎。他们约定每人说一句诗,如果谁接不上,就罚酒三杯。秀才先来,他吟出了第一句":大雪纷纷落地。"轮到县官了,他想自己的一切都是皇上给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有两个自以为是的秀才在一庙门下避雨,见庙门上有“文庙”二字,一个吟成“文朝”,一个念为“丈庙”,两人争论不休。这时路过一僧人,一个秀才说:“我们别争了,让化齐的和尚来评是非。”另一个说:“和尚哪能分对错,还是把字描下来,去请教大学士苏东皮吧!”和尚闻言,不禁失笑,遂口占一绝:  相似文献   

10.
光绪三年申报馆排印的《痴说四种》,收录了蒋如洵的《红楼梦杂咏》凡二百三十八首。近日,浙江临海发现线装《吟红集》一部,系《红楼梦杂咏》的手抄本,然卷首所附十二篇序及十七人三十一首题词,为《红楼梦杂咏》所无,收诗数量亦比其多十二首,且部分诗句有异文,具有一定的版本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副编新收入17首中,有读后令人生疑者。如《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诞辰》,第一首首句“博大胆识铁石坚”出律,除韵脚外全部为仄声字;第二首“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不仅全诗平仄四处出律(湖、断、吟、诗),第三句末尾出现“三平调”(三个平声字),且以平声字“吟”为句脚,更令人疑惑。《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全首各联句平仄七处出律(庙、堪…  相似文献   

12.
古时候,有位落第秀才,整天旧衫一件,稀粥两餐,生活十分清苦。一日路过酒楼,老板笑嘻嘻地对他说:“秀才,我出一个谜你猜猜,若能猜中,请你吃酒,分文不收!”说罢吟道:一家分两院,两院子孙多,多的倒比少的少,少的倒比多的多。穷秀才拱手应遵:“不难,不难,请先听晚生赋一首诗。”随即吟道:四面四堵墙,当中一根梁,一宅分两院,关猪不关羊。老板一听连声称妙,便拉他进店喝酒。请猜猜他们两人诗句的谜底是一件什么东西?谜底:算盘。(谜面的“猪”谐音“珠”。)秀才破谜饮酒@赵濂  相似文献   

13.
北宋史学家、诗人司马光闲居东都洛阳时,曾经登上岭头吟过一首七绝。诗曰: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归一望。据说,当司马光刚刚吟完一、二句时,旁边有两个年轻人不以为然,鄙夷地说:这算什么诗!可是,三、四句一出,两个年轻人瞠目结舌,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上述轶事见诸宋人金盈之编撰的《新编醉翁谈录》一书中。司马光的这首岭头吟诗,巧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的“逆振法”,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何谓“逆振法”?就是开头故作平淡无奇,毫无深意,甚来,无诗意可言。然而,接着异峰突兀,结句出奇制胜,神采飞扬,令人惊…  相似文献   

14.
笔者辑录了教学《石灰吟》的相关资料,供老师参考,以省备课检索之劳。关于诗题《石灰吟》是于谦少年时代的作品。《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石灰”点明了这首诗所吟之物是石灰,为正文奠基。“吟”与“歌”、“行”等相类,是文体的一种,这里可以解为吟咏,也可以理解为赞颂。关于咏物诗,北宋梅圣俞在《金针诗话》里曾经指出:“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毕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意思是凡咏物诗总有内外意,外意指外象,亦即所咏之物,本诗即为诗人表明要像石灰一样“清白”,显示了崇高气节和宏大抱负。关于作者作者于谦是一位民族英…  相似文献   

15.
宋朝有个纨绔子弟,以“诗才”自居,人称“酸秀才”。他听说欧阳修吟诗赋词妙如流水,欲寻其比试高低。于是,挟了几本唐诗上路了。途中,酸秀才见路旁有棵枇杷树,顿时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唱起来:“路边一古树,两朵大口杈。”刚吟完这两句,就再也接不上茬了。正巧这时欧阳修路过这里,见酸秀才急得团团转,替他补了两句:“未接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不由得点头称妙。二人沿湖畔而行,酸秀才为了扳回面子,又诌了两句:“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吟罢又搜肠刮肚,无以为继。欧阳修对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酸秀才拱手道:“想不到老兄也会…  相似文献   

16.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17.
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里讲了一个故事,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吟菊》诗,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他想: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王安石诗中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非“乱道”!于是,苏东坡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后来在黄州为官,重阳节后一日,他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苏东坡仅仅认识到“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这个菊花基…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纯然的记梦诗,绝无想象或虚构的成分。又有人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客观。“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乃一首纯然的记梦诗,是不确的。  相似文献   

19.
导语:来自生活师:(板书:大雪纷纷落地,都是皇家瑞气。再下三年何妨?放你娘的狗屁!)这首诗是由四个人合作的,他们是县官、财主、秀才和穷人,一人一句。你们能猜出来每句诗的作者应该是谁吗?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