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那么教师在课堂怎样“导”?“导”什么?根据实践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周爱杰 《考试周刊》2009,(34):196-196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导”如得法,则事半功倍。但如何导?导什么?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那么怎样“导”?“导”什么?  相似文献   

4.
羊剑 《四川教育》2013,(11):33-33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把应有的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但是这样的课堂并非要抛弃教师的指导,相反更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为学生的“学”服务。如何让教师的“导”高效起来呢?我认为把握导的时机很关键,教师的“导”一定要为学生好学而导,要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予以帮助,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导”什么?怎样“导”?本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略有所悟,认为做好“五导”是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导”中有“放”“放”中有“导”□兰化三校栾翠萍“导”即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更多的知识的过程。为什么要“导”呢?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要把知识真正学到手,还离不开教师的“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对课堂教学活动起着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主导?"导"什么?我认为,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即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乐学、活学、会学。  相似文献   

8.
李昆阳 《教育论坛》2007,(5):39-39,45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在“导”字上下深工夫。“导”什么?怎么“导”?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略有所悟,觉得坚持“五导”是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所谓“五导”是指舆论引导、学习辅导、行为诱导、心理疏导和思想开导。  相似文献   

9.
很多教师存在这样的困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诸种关系,教育界总是走极端,不是一边倒向教师,就是一边倒向学生,较少有以平稳的心态辩证合理地摆正他们的关系。而大多数中学教师只是跟着跑,鲜有自己的主张,因此,很有必要澄清“导”和“学”的关系。例如,以教师为主导,应该导什么?该不该传授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怎样的情况算是主体?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但综观社会课教学改革的现状,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实践,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缺了教师有效的“导”,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体现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以将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概括为导读、导问、导答、导评。  相似文献   

11.
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的导就凸显出其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虽然也能创设一些激疑情境进行导学,对导的时度还把握不太准。时度的把握,即是时间和程度的把握。时,即为适时。何谓适时?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对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时,教师的导就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教师此时就可抓住时机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产生克服困难、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和动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  相似文献   

12.
1.关注学生前概念,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情况 备课精细。备课时不要只想我怎么教,应该先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怎么去引?怎么去导? 以学定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情去备课,以“学生为中心”从备课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导”就是“宜揣摩何处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讲明之。”可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从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相似文献   

14.
说“讲”     
说“讲”烟台一中赵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充分体现在“讲”上。怎样才能发挥好“讲”的先导作用,提高“讲”的效果呢?一、“讲”,要“导”不要“灌”“导”和“灌”.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想。“导”,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觉...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高深的教育艺术,它包罗万象,广袤深邃。无论是上下五千年,还是古今中外事;无论是“字、词、句、篇”,还是“语、修、逻、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能够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否则还是捧着一本“老皇历”(教材),翻来覆去地念,未免有点让学生感觉趣味索然。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因为教师“导”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和阅读教学效果。发挥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以从“导入”“导问”“导拨”“导写”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思维能力,真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课堂生成教育,应该摒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代之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作用的核心应该是“引”而非“控”,其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做到“引而不发”,“导而不牵”。然而,教师的“引而不发”“导而不牵”必须得法,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引而不发”“导而不行”,导致生成教育的失败。如何做到“引而不发”“导而不牵”,诱发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实现知识的自然生成?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我们觉得以下几个方法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编辑观点】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讨论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新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一味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堂讨论有可能会偏离讨论的目标和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失落了课堂讨论的主导权;把握好“导”的方向,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讨论话题时,教师不能“信马由缰”,要巧妙地及时将讨论牵回“正道”;调控好“导”的“度”,当学生的讨论遭遇“卡壳”、“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水到渠成地把讨论引向深入,与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为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导”什么?笔者认为应注重导趣、导思、导议。  相似文献   

19.
郑华仙 《小学校长》2006,(6):18-18,9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写”在后,这样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教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因而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甚至出现雷同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先“导”后“写”的作文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20.
孔俊霞 《学周刊C版》2011,(7):181-181
一、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首先弄清楚,那就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在今天的教学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采取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能听得懂,而学生的“学”也好像是为了听懂教师的“教”而拼命。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显然是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颠倒了,老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就像一口知识的大缸,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主动的余地。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课堂,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何谈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上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学会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变“教”为“导”,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打开心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