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20世纪初年,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渐次形成的重要时期。梁启超分别发表于1901、1902年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则被公认是其崛起的标志。但是,梁启超又非孤军奋进,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晚清国粹派异军突起,也构成了其时资产阶级史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他们不仅同样高揭“史界革命”旗帜,猛烈批判旧史学,而且于新史学身体力行,研究硕果累累。同时,作为革命派,他们以新史学为武器,服务于排满革命,又与作为立宪派的梁启超诸人,大异其趣。因此,国粹派所体现的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别具特色,有着更加集中的典型性。探讨其思想主张,显然是研究20世纪初年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集中论述国粹派关于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刘师培的史学者作配合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表现了他的史学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指导思想;他的进化史观在当时的史学领域是进步的;其治史态度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于刘师培投身革命的原因,论者较多地注意到了20世纪初年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注意到了“严夷夏之辨”思想的熏染以及章炳麟、蔡元培等革命志士的牵引,而较少注意到科场失意的影响。笔者以为,1903年的会试不中,是促使刘师培转向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资产阶级新史学是在批判封建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封建史学有着二千多年的传统,是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得力工具,是全部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禁锢人们思想、致使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精神力量。梁启超在史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是他最早地树起“史界革命”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既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特殊国情,又站在世界历史、世界革命的高度,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新民主主义革命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赋予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比较完整的意义,成为民主革命的标志。在民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了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政体的一些设想。”五权宪法”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是他在二十世纪初,在领导反对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创立的关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理论。最初是在1906年12月,在日本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讲演时提出的。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新史学》则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石。在这一早期史学论著中,梁启超提出了代表其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史学方法的若干个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命题的述评,揭示梁启超早期史学的最突出特征——批判与创新精神,说明他的史学是在对封建旧史学的激烈批判中形成的,从而昭示梁启超创建“新史学”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巨大功绩。  相似文献   

8.
一、新史学思潮的兴起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兴起了一股富有生气的新史学思潮。它的出现,是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国内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新生学思潮的形成,有一个逐步酝酿的过程,它首先是由资产阶级对封建史学的不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作为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中国民主革命的需要出发,在革命实践中,向西方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自延安时代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般都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中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  相似文献   

11.
刘咸炘生活于中国史学新旧转型的时代,他领悟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思维习惯,运用传统史学理论范畴,体察时代的脉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刘咸炘研究"前四史"与浙东史学,意在为传统史学表微,张扬中国史学的内在精神与活力。在西史东渐的大潮中,刘咸炘也关注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但对鲁滨逊等西方史学家的所谓"新史学"不以为然。在中国史学走向世界,构建自身的理论话语体系之际,对刘咸炘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与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出,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唯物史观又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所处的时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依据唯物吏观,总结历史,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历史、史学互动,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之共识,这将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与史书编纂,将会在10个方面主导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即历史编纂、理论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研究、地方志及《中华一统志》纂修、中国史学融入国际学术、世界公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史料整理及数字化、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突破、新学科的兴起、唯物史观的新阐释与史学的自觉反省。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民生富裕的愿望。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然是我们艰巨的历史任务和神圣使命。三民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政治特点和文化特色。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中的主要领导者,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的观点,首次界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这些结论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再提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是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主义革命和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称谓变化。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将自己所从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一直根据国共关系的变化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不断更新对辛亥革命现实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公开举起了民族复兴的旗帜。作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达到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得到确立,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为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6.
刘大白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1905年,他加入光复会,投身革命事业。1910年起,他编辑《绍兴公报》,积极宣传革命。面对绍兴封建顽固势力的投机“革命”,他进行坚决斗争,力主易帜。在袁世凯阴谋篡权的过程中,他予以大力揭露和批判,对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力主征讨。最后被迫流亡海外,但始终心系革命。应该说,刘大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革命斗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列宁、斯大林有关十月革命和民族与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两点深刻的影响:第一,为把中国民主革命划分为新旧两种类型的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为判断辛亥革命是软弱的资产阶级领导的失败的革命提供了理论前提。在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间,在革命意识的支配下,共产党人大多对辛亥革命抱持批评态度。他们的批评意见,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价值标准。这些看法,有合乎历史实际的性质,又带有根据革命形势需要,提出新的任务,指示新的方向的性质,从而与史学研究中的学术评价标准有相当差异。必须注意提高理论修养,科学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看法,而不能照搬。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般认定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有成功之处,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这样的总体评价基本没有改变。笔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折的关键,是中华民族走向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国家的重要开端,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大标志,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辛亥革命失败论,应该进行必要的甄别和纠正。  相似文献   

18.
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是以传统的史学精华为主兼以吸收西方史学观点的产物。柳诒徵认为,历史学既是关于知识的学问,又是政治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功用是彰功显绩、生成知识和彰往察来。柳先生把传统的变易观与西方的进化论糅合在一起,认为历史是迭次发展的,"有退化者,有进化者",其因则有赖于人们自身的创造、社会制度的组织鼓励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的主体——人本身的本质性和历史文献使得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形式上的纵贯和横通,目的上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构成了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观事实之始末"与"察风气之变迁"乃是历史认识的两个阶段,而客观的事实与政治的"礼"则是历史认识检验的标准。柳先生论著中所体现的史学方法主要是"明吾民族独造之真迹"的文化学方法,以及历史主义和经济分析法等。在史料方面,柳先生打破四部分类法,增加志、丛、图三部,成为七部分类法;主张全面地阅读材料、考证史料的来源,充分利用新的史料、遵守学术规范;史料的编纂应当参照政府的组织机构来安排史书的体系,"治史学若理国事"。柳先生重视史德,强调史家研究历史,必须去除成见,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要求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柳先生把礼看做是史学的核心灵魂,批评有损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切史学行为和对历史事实的错误理解。柳诒徵史学思想的个性特点是新人文主义,其旨趣是守护传统道德、注重精神完善。  相似文献   

19.
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真正具有“范型”意义上的一次史学革新。历史学家吕思勉-作为新史学的实践者,在古史材料的整理研究,建立通史著述的新模式,引入社会科学新理论以丰富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陈天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天华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宣传家。他的思想主要包括反帝爱国思想、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史学思想、哲学思想及教育思想等。而反帝爱国思想是其思想的主体部分。研究他的生平及其思想对于进一步研究辛亥革命乃至中国近代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