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无忧 《初中生》2013,(19):15
明朝的万历皇帝曾创造了中国皇帝中一个有趣的纪录——连续28年不上朝。但是,这位"宅男皇帝"当政,却不是一事无成的。这期间的战争,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均获全胜。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就是在这一期间发生的。"万历三大征",指在西北、东北、西南边陲几乎同时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哱拜叛乱、援朝战争和平定杨应龙叛变。瞿  相似文献   

2.
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在西北执政期间,继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后对整个西北社会的安置和发展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推广和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图从抚慰、化危、治吏、利民四个角度,探讨其在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后的各项安抚政策对我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影响,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3.
"香妃"家族因在帮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有功,事后得到乾隆的优渥礼遇。乾隆礼遇"香妃"家族并不是单纯从宠爱妃子的角度爱屋及乌,而是出于治理边疆、增强各民族向心力及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其中折射出了清代治疆民族政策:"夷夏一体"的民族观;"因俗而治"的基本政策;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和亲;抚绥民族上层人士;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  相似文献   

4.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其叔父汉王朱高煦仿效朱棣的靖难之役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明宣宗平定高煦之乱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明朝中央实力的加强和藩王力量的削弱;明宣宗治国经验丰富、知人善任;来高煦有勇无谋、失道寡助;明宣宗应敌策略得当.  相似文献   

5.
宋朝开国宰相赵晋凭借半部《论语》治理天下;朱买臣负薪读书,得以献计平定东岳;宋代文学家苏舜钦《汉书》下酒,称其"一斗不足多"。在我的定义里,书籍就是知识的载体、思想的结晶,记录着人类文明,反映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是,书籍于我有着别样深刻的寓意。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始终注重运用“心战”策略,并最终获得了南征的完全胜利。在大军开拔之前,他采纳马谡的“心战”之策,颁发三军,作为南征的作战指导方针。作战中,诸葛亮使用多种方法,展开“攻心战”;战后,诸葛亮又针对南中人不信任汉人的心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心理安抚,获得巨大的心理效应;在平定南中叛乱中,诸葛亮还牢牢控制了“心战”的主动权。诸葛亮运用“心战”策略,不仅平定了南中叛乱,而且促进了南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力支援了蜀汉政权的北伐。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曾对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功绩做出"终亮之世,彝不复反"的评价。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诸葛亮在世时,南中的少数民族反叛并未停止,只是南中大姓却罕有叛者,司马光所言之"彝"似乎并不是特指南中少数民族。诸葛亮武力平定南中后,政策上明显侧重汉族大姓,南中大姓得到扶植成为蜀汉统治南中的统治基础,而隋唐之后他们因为夷化而不见于史籍,所以,如果司马光的评价不是刻意夸大诸葛亮的功绩,则很可能就是混淆了南中大姓的民族成分,"彝"所指即夷化的南中大姓。  相似文献   

8.
明代万历中后期,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地区先后爆发了宁夏孛拜之乱、壬辰倭乱、播州杨应龙之乱,旋即先后都被平定。其中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是这三大征当中最干净利落的一场战役。平播战争的指挥者——李化龙,功不可没。他在战前广泛搜集敌方情报,并且摸清了敌我双方的虚实;战中运筹帷幄;战后处置得当;对整个平播战局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受到代宗皇帝重用,却遭到太监鱼朝恩嫉恨。郭子仪的父亲早逝,遗体就埋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一次,郭子仪率兵去边疆征战,鱼朝恩为了发泄自己对郭子仪的嫉恨之情,  相似文献   

10.
古代的战争有救乱诛暴,平定天下的;有谋权篡位,侵夺地盘的。不论是哪种战争,都需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生产的破坏越严重,人民的生活越痛苦,诚如张养浩《山坡羊·童关怀古》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似文献   

11.
张之路作为一个“半路出家”、先理而后文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受到了长期伴随其生活的自然科学及其高级形态——科学技术的影响,而形成一种“自然科学情结”,在大量表现于其创作中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反思的精神,从而使张之路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保持儿童喜闻乐见的趣味性还具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张之路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文理学科的融合,而且是一种高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张绍曾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国将领和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张绍曾率先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发动了“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沙俄企图唆使外蒙独立,招降内蒙各盟旗。为平息叛乱,1912年张绍曾被任命为绥远将军,并主持召开西盟会议,揭露沙俄的侵略行径,利用群人智慧,平等对待蒙古王公,宣传五族共和的思想,团结西盟军民,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先秦文学的叛逆精神对叛逆文学传统的形成以至于中国文学的走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古神话中那些具有叛逆意识的作品,是文学叛逆精神的源头;《诗经·魏风·硕鼠》是叛逆文学传统的开端;庄子对社会统治秩序和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否定,将文学的叛逆精神推向了时代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5.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三个方面阐释诗人张枣的诗歌写作:一、张枣在诗歌中惯用“鬼脸”,即抒情中的变调,让诗歌产生独特的抒情效果。二、张枣在诗歌写作中始终具有清醒感,从诗歌中的人称变换和变幻可以看出诗人一直在寻找一个“之外”的点来保持这种清醒感。在他早期的诗歌中,只体现出诗人意识到系统束缚的清醒感,而在后期的诗歌中,诗人则逐渐开始寻找突破束缚的方法。三、张枣的诗歌写作是出于对一首独一的、有关诗歌的诗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海南诗文注释的几部代表著作,如《王弘诲张岳崧诗选》《苏轼文集》《苏轼海南诗文选注》《唐胄诗文集注》《张岳崧诗文集》《琼台诗文会稿》的字、词注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杜康”不是周朝人,而应是夏朝人;“紫金”不是一个地名,而应代指富贵的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9.
明隆万名臣高拱与张居正的关系,有一个由学侣到政敌的转变过程。大体而言,隆庆五年秋以前,由于他们的经世志向、改革纲领和学术思想的基本一致,使其能够携手共政,力行改革,并开启隆万改革运动之先河。但这之后,他们的矛盾冲突和权力斗争渐趋激化,最终导致张居正“附保逐拱”,并借“王大臣案”酝酿诬杀高拱之阴谋。虽然这一阴谋没有得逞,但却表现出封建专制体制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张居正的失德之处乃至人性之恶。研究高张由学侣到政敌之关系转变,既有助于认识隆万改革运动的传承发展,也有助于把握隆万交替时期的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20.
张謇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拥有多顶“家”的桂冠,并被习惯地首称为“实业家”。其实,匡危济世、兴教启民既是张謇兴办实业的心理动因,也是他的人生目标与终极追求,同时,教育活动是其一生最为成功的社会活动。首要的、本质的评价,张謇最应称教育家。张謇视教育为“父”,又以“父”事教育。一方面,“父教育”是张謇最富哲理、最为核心、最具个性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南通教育深深留下了张謇的个人印记,他已成为南通教育之乡之父和南通地方文化的标识。因而,张謇更应称“‘父’教育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