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在汉维翻译过程中怎样才能传达原作中的族情内容,使译文在不同层次上与原文达到等值。  相似文献   

2.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有时是可以逐词对译的,而有时在译文中要转换词类,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丰富语境。  相似文献   

4.
徐惠杰 《海外英语》2011,(9):233-234,258
该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对比了诗歌《长恨歌》的几种英译,论证了互文性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进入所译文本之内,寻求互文关联,又要能够跳出到文本之外,进行再次创作。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歌中的互文指涉,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地位对原诗进行一定的改写(rewriting),才能使译文忠实表达原作内涵,同时又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穆旦先生作为在文学创作及翻译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学者,在其翻译生涯的初期曾将自己用中文创作的12首现代诗歌译为英文。在对这12首诗歌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穆旦通过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技巧的使用,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他保留和发展了原作的音韵美,使原作具有更生动的视觉效果、更强烈的感情色彩、更清晰的语义表达。除此之外,抽象概念人格化在译文中的使用以及对诗歌结构的调整也使他的作品在不同语言及文化中得到新生。本文通过对比穆旦12首自译诗歌的译作与原作,在具体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穆旦自译的动机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是对原作的介绍和再创作,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它和非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不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顺,使译作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和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密切相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8.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
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翻译存在着等值的限度。中西化的差异使译的翻译过程中会遇到词汇、语言结构、典故无法对等、可译不可理解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正视这一局限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减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达到翻译之标准,必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它。本文以减译为例,简明地阐述了怎样减译、减译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深层意义的分析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的社会文化背景、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等。译者应该通过对原作语言结构的深层意义的解读和阐释,使译作达到与原作的功能性等值。以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为例,从文化意义、社会意义和文体意义3个方面对语言的深层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作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交际过程,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译者翻译时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目标是真正达到译文与原文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等值。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海外英语》2010,(2X):117-117
翻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转码为另一种语言,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方面考虑,这样的译文才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而又不失原作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达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5.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迭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本质要求译文是原文尽可能"等值"的或"最佳近似"的信息转换。但是在中文品牌商标的英译实践中,译者常常从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出发,在语音、语形、语义、文化、心理、美学等不同层面做出大胆的"叛逆性"变通。这种变通不仅使译文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增值"信息,使译文读者产生积极的联想而有利于提高译文的接受效果,也常常揭示出翻译主体的创造性,具有较高的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翻译文学作品,译文必须仍然是文学作品。遵循等值原则、等效原则、语域语体相符原则,使译文保持原文携带的所有信息,并合乎译入语规范,文学翻译的作品才是合格的。文学翻译中,“雅”是必须遵循的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19.
翻译等值是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等值原则 ,使译文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与原文的读者所接受的信息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相似文献   

20.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