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情况与广播竞争生态分析1一、广播受众媒体行为较为活跃,广播收听习惯稳定,网络、移动终端成为重要媒介。调查发现,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行为相对较为活跃,超过51%的受众接触的媒体数量在3种以上,接触2种媒体的达到33%,大众媒体已深入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各媒体中,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视角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行为、接触动机和满足情况。研究发现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动机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功能性体验三个取向。受众对内容类型的接触偏好与上述三种动机一起对微信媒体使用满足具有显著影响;女性的微信媒体使用满足更高。这一媒介接触模式体现出受众媒体使用的内容依赖特征;微信用户通过在微信平台阅读新闻与评论信息,来提升自己对微信媒体的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3.
李卓谦  张允 《新闻世界》2011,(11):143-144
笔者认为对新疆主流媒体的受众接触情况进行研究更加有利于媒体了解目前受众的认可度以及期望值,通过受众的反馈信息来查找自身的不足,以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是基于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角色,通过对乌鲁木齐天山区城市受众调查的数据分析来获得新疆受众对本地主流媒体传播效果的反馈,从而探寻促进新疆主流媒体更好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任真  刘晶晶 《今传媒》2013,(4):108-109,130
本文在对新疆维吾尔族乡村受众接触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目的以及偏好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空间,对新疆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发展作出思考,并在针对乡村受众如何提高传播效果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受众心理机制影响着受众能否产生媒体接触动机、是否愿意接受媒体的宣传,深刻地影响着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传播效果,因此,媒体报道策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受众心理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大众媒体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心理人手,探讨医患关系报道中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剖析其心理特征.并提出媒体引导受众心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受众逆反心理对传媒的阻抗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主要指受众在接触与接受媒体信息过程中,采取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一种态度倾向。传播者通过媒体把选定与制作好的信息内容,连同其或隐或显的立场、倾向与态度等传递给受众,以期受众与其保持一致。在传媒不发达时代,受众由于信息来源少,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缺乏判断依据,形成逆反或阻抗心理一般不太普遍;信息时代,受众广泛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了解的深度与广度已不同往日。各媒体传播信息在相互之间也不断地被相互印证,对受众来说,虽然没有直接经历具体的信息事件,但用此一媒体的信息为依据,去判断、验证彼一媒…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选择性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是更容易回避还是更容易接触这一争议,文章在梳理新闻选择和媒体环境类型的基础上,提炼了知沟扩大和全民阅读两派代表观点。依据媒体环境(高选择性媒体环境vs低选择性媒体环境)、新闻阅读情况(新闻回避vs新闻接触)、受众主观意愿(有意的接触vs无意的接触)的标准,归纳出八种组合情景。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选择表现为“我躲着新闻”“新闻躲着我”“我找到新闻”“新闻找到我”四种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其中,“新闻找到我”是近年来出现的趋势,它意味着受众的新闻接触或许是社交媒体的副产品,建议合理编排社交媒体上的娱乐和新闻信息,优化算法推荐,改变媒体系统中新闻消费的结构,促进受众从无意的回避转向无意的接触,实现“新闻找到我”。  相似文献   

8.
李欣 《新闻传播》2009,(7):91-91
单一媒体控制信息源的宣传时代已过去,受众不断分化。发展的分众时代正在到来,人们开始更关心媒体发布的信息是否可以满足自身利益诉求.并以此作为媒体接触选择的标准之一。为应对新的受众群体变化,媒体要及时准确定位自身目标受众.调整报道角度满足媒体既定受众群体的信息诉求。媒体通过满足受众诉求,经营固定受众群,从而形成新的风格化、品牌化的媒体发展途径。建设适合不同受众诉求、异质、多态的媒介环境,更好实现媒介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样本区域肥西县三河镇的农村受众基本情况、媒介接触情况以及需求情况,认为广播电视仍是农村受众接触的主要媒体,在选择媒体节目的偏好上,表现出很强的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取向,但是接触传媒的方式已发生了变化,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制约了农民的媒介接触行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的结构性变革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随着时代变迁,农村受众与媒介的接触行为和对信息的需求种类也在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周边地区农村受众媒介需求的心理进行分析,结合天津市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以及天津农村广播的一些有效干预策略,总结并归纳出媒体对于天津市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干预策略的可行建议,减少农村受众在信息传播中遇到的阻碍,从而让媒体宣传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效助力。  相似文献   

11.
《2007IMI城市受众移动生活形态与新媒体接触研究报告》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主编黄升民、丁俊杰、黄京华。整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导言、城市受众移动生活形态描述、城市受众媒体接触情况概述、车载电视接触情况、手机电视接触  相似文献   

12.
老年媒体需要面向老年人群提供内容产品,来满足老年人对于信息的需求以及精神、情感的需求。在生产面向老年群体内容产品的时候,分析和掌握老年人的媒介使用习惯,并从中提炼出一定规律是产品生产的前提。本文从美国、英国、日本三国老年受众的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出发,考察了这三国老年受众对于广播和电视媒体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老年人的媒体使用偏好和使用偏好中体现出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5月,我国各种媒体对灾后重建三周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这种宣传报道的效果应该从受众接受的层面来进行确认.对此,我们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从受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接触相关信息的频率等两个方面检验了受众对灾后重建三周年媒介报道的接触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受众的人口学特征对灾后重建报道接触状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影响力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互联网为传统电视媒体打开新的收视途径在各种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尽管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群规模依然庞大,接触率仍然居于首位,但受众群的人口特征分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融合媒体背景下,报刊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以老年受众为目标群体的报刊需要思变。老年受众的阅读习惯以传统纸质载体为主,但是也在慢慢接受、喜欢数字阅读;所以报业需要从细分老年受众需求、提升内容品质、增强家庭服务性、利用新技术为老年受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利用自身内容优势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多重实现等多个方面做出创新。  相似文献   

16.
王瑞 《报刊之友》2014,(3):39-40
当前中国慈善业已步入稳步发展时期,慈善公益项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本文缘起于对媒体呈现的慈善报道的关注。市场经济浪潮下利益分化严重、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大众媒体对多元慈善的报道给受众的心理及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受众对慈善报道的态度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受众心理出发,了解受众需求,剖析受众接触慈善报道的心理机制,探讨媒体慈善报道带给受众的各种心理效应,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慈善报道提供相应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时代新技术的普及让广告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受众被动的接触为以分享为中心的主动接触习惯代替,基于人际交往的社会化媒体在广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故事化的广告方式则让更多的受众唤起内心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推拉技术在广告中的运用丰富了广告传播方式,这些沟通策略也代表了广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媒体接触困难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蓉  滕朋 《新闻知识》2006,(5):13-15
大众媒介的数量和传播覆盖率近年都有显著提高,但对于某些群体或是某些地域而言,接触媒体仍然不是容易的事。这里所说的媒介接触并不是单纯指占有媒体的绝对数量,而是指媒体传播内容之于受众的接受和到达程度。在当今传播现实下,媒体接触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文化的老年群体媒介诉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使得媒体对老年群体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应对白发浪潮一时成为焦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老年观的分析,探求中国文化对老年受众群体的影响,并结合典型古代老年媒介形象,分析处于当代复杂传播环境下中国老年受众的媒介诉求,研究新媒体在服务老年群体中的应用.在历史沿革中,老年人与媒介的关系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却不曾减淡,影响着从古至今以老年受众为对象的传播活动.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老年群体的媒介诉求,新媒体的介入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机遇.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与受众习惯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大众传媒竞技场上,新的媒体不断出现,原有的媒体不断受到挑战。在接触新媒体的过程中,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也在不断改变,而受众的接收习惯又是各种媒体在相互竞争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因特网作为连接全世界各种计算机和计算机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