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名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正名"开创了先秦名学发展的先河,荀子继承并改造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传统,从"名"之界说、"名实"关系、"正名"的目的、"制名"的方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制名"的名学体系,完善了儒家"正名"理论,促进了先秦名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举国文化之昌盛、影响之远莫胜于先秦诸子,对于先秦诸子的起源有三种解释:荀庄的"诸子出于道散天下论",淮南王的"诸子出于社会需要论",班固的"诸子出于王官论"。通过对诸子起源的探讨,可以看出诸子思想的真实内容、特征与分歧。而荀子"务息十二子之说"和韩非、吕不韦"诸子为乱"应"主一"之说,正可以显示出先秦至秦汉思想脉流如何逐渐由"百家争鸣"走向"思想一统"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人际关系理论,其"和"、"忠"、"礼"、"中庸"的思想对社会的治理,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该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代社会实践来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准则,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继承了上古的音乐思想和西周礼乐制度,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理论。他们在肯定音乐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观点出发阐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他们都特别强调音乐的社会政治教化功能,从而形成了先秦儒家以"乐教"为核心特色的音乐思想。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乐教理论,重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当时社会及此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在维护国家统治与调和社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天人合一"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生态伦理原则。先秦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天人整体之学,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涵。从哲学论、价值论、行为论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出先秦儒道"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架构。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将"仁"作为价值的核心,阐发出包括"礼、乐、政、刑"在内的一整套完整治国方略体系。先秦儒家的刑罚思想作为这一体系的组成部分,既具备了儒家的核心价值,又拥有刑罚所独有的原则与规范,这种特点由儒家的价值理念与刑罚自身的特点共同作用而造成。文章梳理先秦儒家关于刑罚制度的产生、构建、运行以及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系的论述,了解在这些论述中所包含的刑罚思想,并从中剥离出具有普适性的刑法理念,从而为今天的刑罚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美学意义上,先秦"以貌论人"时尚是一种积极性现象,反映出先秦人自我欣赏审美意识由注重外美转向关注内美的深化迹象。它奠基于先秦美学对人之外美与内美相通性的意识自觉,同时又是先秦以形写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和取象思维共同作用而催化成熟的身体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先秦至魏晋,论"虚静"者甚多。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将"虚静"作为审美创造的命题加以明确的阐释,使"虚静"正式步入艺术创作的殿堂。关于刘勰虚静思想的来源,学者有不同的解说。刘勰的虚静论根源于老庄,主要是受到了庄子虚静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内经》是先秦文化的产物,它是以先秦哲学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其理论源于生命体验,是取象类比和辩证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李斯作为秦朝政变的核心人物, 他的思想与秦朝的命运息息相关。李斯的功利观源自于法家的人性理论, 而“帝王之术”是法家人性理论的具体体现, 通过研究“术治”理论及李斯坎坷的一生就会发现, 李斯的功利观与秦朝的短暂存在密切相关, 李斯为了得之不易的功名利禄而拥立胡亥继位, 使秦朝的暴政进一步恶化,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4.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对先秦以来儒家思想的深化,也是佛教传入后中国"性"论的一大发展。张载总结了他的先行者们关于"性"的理论争论,在吸收儒家学说的同时,对佛言"性"之偏弊进行了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国。秦始皇创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皇帝制度,将服色制度与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各版本中学历史教材中采用了几种不同的秦始皇着冕服的插图,但冕服服色却不一致,故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秦尚水德,水德尚黑。因此,秦始皇的冕服颜色应该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相似文献   

16.
秦国是在商鞅变法后,才实现国富兵强的。对于推进这一变革的中坚力量“秦律”,却被后人用简单的“严苛”两个宇笼统概括。但随着对秦出土文献中所记载法律条文的仔细认识,学者们发现秦法并非“严苛”二字所能涵盖的,泰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并开始尝试利用法律手段把这种作用予以合理推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两篇秦史研究札记:一为秦代士兵能否邮寄钱物问题,一为秦代民众债务负担问题。研究表明:秦代士兵不可能从家中邮寄钱物,因而秦代士兵不可能自备衣物。秦代民众负担沉重,不仅来自兵役、劳役,还有因苛捐杂税和法网繁密导致的可怕债务。  相似文献   

19.
隶书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古代文献记载历来多认为是秦始皇时程邈所造,也有少数认为隶书不是秦代所造,但缺乏出土实物作依据。笔者依据云梦睡虎地秦简,逐一分析,从而认为隶书在秦以前已趋成熟,而且已成体系,在秦代已广泛应用了。  相似文献   

20.
秦朝重视运用法律规范社会经济行为,内容宽泛而具体,有利于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和巩固封建经济基础,但政府的过分干预,抑制了商品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经济活动自身内在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