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节奏是音乐中重要的表现要素。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也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多年来,我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了节奏教学的探索,以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一、结合想象,感知节奏音乐是听觉艺术,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要感受并理解音乐,必然伴随着人的想象活动。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孩子们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孩子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孩子们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汽车鸣笛:嘀嘀嘀嘀。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走路时不同的节奏。因此,我先通过聆听使学生从感性上识别,再加以丰富的想象,最后予以模仿。让学生觉得节奏训练并不那么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认识到"倾听"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欣赏教学中教给学生倾听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倾听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马克思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学必须从感受入手,遵循听觉的感知规律,把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学会倾听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学生乐于倾听、认真倾听和善于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在音乐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培养进行了一次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视唱练耳及其教学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要想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真正听懂音乐,就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然而这“音乐的耳朵”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有意识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之后才能获得的。要想敲开音乐的大门,领略“音乐王国的奥秘”,感受音乐的魅力,掌握音乐的内在规律并能驾驭音乐,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接受不同程度的听觉训练。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一种听赏艺术 ,在任何一种音乐活动中 ,都不可能没有听觉的参与 ,可以说听觉是音乐艺术的专利 ,这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小学音乐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在倾听音乐作品时 ,固然需要运用听觉 ,其他如唱歌、律动、音乐游戏等各项活动也都离不开倾听 ,“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 ,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听觉最敏锐的时期 ,这一时期学生的听觉发展快 ,可塑性大 ,对他们进行音乐听觉训练 ,可以培养其对各种声音具有敏锐的感觉、细微的辨别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将会为他们欣赏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我们应在小学低…  相似文献   

7.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8.
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指的是对想象力以及声音思维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所有的精力以及整个心智去想象声音,去体会声音,去感受声音。本文对视唱练耳教学中"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必须有高水准的灵敏的耳朵,才能有效地去感受和理解音乐。因此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歌曲教学中强调音乐的听赏作用,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表现音乐,是音乐教育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聆听是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耳朵的培养),本文从音乐基本要素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音响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音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有效地提高聆听音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听辨能力是感知音乐的窗口,是从事一切音乐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听辨能力,如何让幼儿具有一对善听音乐的耳朵,是教师实践音乐教学活动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音乐教学尝试和研究,发现以下方法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音乐听辨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金卓 《学子》2014,(8):42-42
一、各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1.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方面的想象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正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美妙的音乐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美妙的声音构成的一种让人们产生听觉上美好意境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人们将声音通过艺术性的创造转换而来,并且人们将每一个特殊的声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对音乐符号的认知,将音乐符号转换为美妙音乐的过程。随着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改变,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培育学生艺术性的学科,已经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唱歌的技巧,而是要学生懂得如何发现音乐的美之所在,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因此,构建现代化音乐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善音乐教学的前提,本文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为构建现代化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作了一定的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柏拉图曾说过:"音乐和旋律把灵魂引向奥妙。"音乐教育作为一种以听觉艺术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虽然,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也需要会听音乐的耳朵,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尽情地畅游在音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指导学生更完美地鉴赏作品呢?笔者进行了如下五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以供同行参考。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通过音  相似文献   

16.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弹出美好的声音,是每一个钢琴演奏者必须研究的课题。李斯特有句名言:"艺术家要既用科学,又用艺术达到自己的理想。"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感受好的声音的能力,学会用听觉去敏锐地辨别声音的优劣,并通过演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要发出好的声音,首先要有正确的触键方法,其次是用耳朵去倾听音色,再次是要加深对各种音乐文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鉴赏音乐从听开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要强化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就要从学会聆听入手。在音乐鉴赏课上,面对聆听什么、怎样聆听、如何学会聆听这三个问题,教师应重视发挥聆听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从事音乐教育这些年来,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孩子们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令孩子们生厌?音乐欣赏课“有形”而“无神”,孩子们的心也离音乐越来越远。其实,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听”,听得“如何”,是音乐欣赏课的目标,所以音乐欣赏课需要引导孩子用心“听”,即用心去感知。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诉诸感情的艺术,而领悟音乐艺术的美都离不开听觉。音乐通过声音而实现的全部实际的音响效果,只有通过耳朵的倾听来鉴别来协调才能弹奏出更美妙的音乐,可见听觉训练在钢琴学习和练习中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内心听觉,要培养钢琴学习者的听觉素质,使其具有高标准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以达到高水平的演奏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蓉 《小学生》2010,(9):39-39
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更是必须借助听觉而实现的艺术活动。其实我们学习音乐,不论是唱歌、听曲子、演奏、舞蹈表演等都离不开我们的耳朵,需要很好的与“它”配合,“听”在音乐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