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刚入学的小朋友,都对看图说话写话兴致勃勃,整节课一双小手举了又举,说了又说,尽管写下的话有时颠三倒四,有时错字别字连篇,但都是那么投入,写得那么欢畅,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生在习作面前变得畏首畏尾,甚而害怕起来。究其因,教师评价的“冷面孔”是造成学生心灵创伤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习作评价存在着几个弊端:1.教师掌管评价特权,是惟一的评价者,习作是好是坏,教师说了算。习作缺少读者群,学生体验不到成就感。2.习作评价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一周的习作,学生要到下一周习作前才能看到评价。反馈的速度慢,造成习作快感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评价一直是广大教师耗时费力但成效不大的难题。教师常常面对一大堆的作文本,一丝不苟,辛辛苦苦给学生们的作文左批右改,又写上大段评语,再给上分数或等级,真是煞费苦心。结果呢?本子发下以后,学生或心存感动,认真拜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习作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耗时费力但成效不大的难题。我们常见的情形是这样的:有的教师,尽职尽责,辛辛苦苦给学生的习作左批右改,写上大段的评语,再给上分数或等级,学生或心存感动,认真拜读,或只关注成绩,之后,无论是评语、分数、等级,都渐抛脑后,教师的辛劳付之东流。有的教师因时间、精力等原因,对学生的习作只草草图划一二,给个成绩应付过去。学生的习作评价,多多少少成了语文教师不得已而为之,学生又从中获益甚少的一析苦差事。  相似文献   

4.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最苦恼的莫过于评价学生的作文了,我们把许多时间花在了作文的批改上,但实际收效不大。长期以来,教师批改作文的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阅——学生改。  相似文献   

5.
赵莉 《教育革新》2006,(6):66-67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定,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北师大版语五年级上册中提到了学生自评习作的方法。这是把学生自评的过程看作学习写作的手段。学生应当成为写评语的主体,在写评语的过程中,练习辨别是非、正误、美丑,学习写作知识,提升审美水平,增强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从此出发,我们尝试着在学生作中进行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重视评价过程,重视在评价中提高。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自评、互评、交流、修改、师评。这五步评价方法,一改过去只有教师作为习作的主裁判一厢情愿的作出评价的情形,充分的展示了作为习作的主体——学生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6.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最苦恼的莫过于评价学生的作文了,我们把许多时间花在了作文的批改上,但实际收效不大。长期以来,教师批改作文的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阅——学生改。教师常常改得满纸通红,耗时耗力,却收效甚微,真可谓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则认为,写成文后不必再去下工夫,评改作文是教师的事情,这无形之中使他们缺乏自主评改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王君香 《考试周刊》2010,(12):67-67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是一大难题。一学期八篇作文,一周一篇日记。学生一篇篇地写,教师一本本地阅:学生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教师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可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甚微,对作文越来越没有兴趣。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我不断反思.认为不能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习作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性评价,而后我大胆实践,在评价学生习作方面勇于改革、创新,采取多元开放评价法来评价学生的习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小学习作评价应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也伤人。"新课程改革要求:"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其自尊显得极其重要。在习作中给学生写评价语言一样要遵循这条要求。一、评价语言具有人文性在一次以"母爱"为主题的习作中,班上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这样写道:车开过来了,妈妈给我拉到她那边,车过去车过来了,妈妈来不及了,车过去后,妈妈大声喊:"儿子,你在那里?你在那里?"这位学  相似文献   

9.
赏识教师往往是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甚至可能是唯一读者,因此,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避免批评取向,多采用欣赏的取向,读学生的作文多加赏识,多加肯定,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有教师曾作过对比,在一次作文中,随机在几个同学的作文本上写一个大大的“棒!”“好!”或画上一个大大的大拇指,或写上:“你的想法跟老师的一样!”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后,那种眉飞色舞,逐个相告的神态让人历历在目。学生开始喜欢老师的评语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所以他们都说“现在老师很喜欢我的…  相似文献   

10.
要想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必须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习作中的优点多肯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作文的自信心。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很是在乎。他们绞尽脑汁,掏心挖肝,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字渴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如果教师能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循循诱导,这对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学生习作的评价是语文教师工作中耗时多成效低的一项工作。因此,如何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有待研究的课题。一、评价修改及时,课内外相结合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和习作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对习作内容记忆犹新的情况下,对学生习作进行及时评改,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养成及时评改学生习作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习作的评改,以此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具  相似文献   

12.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要想提高小学习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不妨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创建一个任务驱动、阅读与习作互融的闭环;善用提问扩展法,引导学生写具体、写通顺。  相似文献   

13.
陈雪黎 《教师》2011,(6):71-71
作文的评价应该是是一种带有成长性的评价,作文评价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评改顺利进行,而不是评价学生一时的习作水平的高低。那么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习作成功的喜悦,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产生写作的兴趣?下面就我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们经常叹息现在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没有灵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文与学生生活脱节,文章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硬"挤"出来的,而不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从心里自然"流"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李娜 《陕西教育》2008,(10):48-48
一、传统习作评价的弊端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苦恼的莫过于评价学生的习作了。传统的习作评价总是教师一人专制,一语定优劣,极少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教师将许多时间花在了习作批改上,但实际效益却是微乎其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海南教育》2013,(2):63-63
<正>学生习作的评价是语文教师工作中耗时多成效低的一项工作。因此,如何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有待研究的课题。一、评价修改及时,课内外相结合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和习作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对习作内容记忆犹新的情况下,对学生习作进行及时评改,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养成及时评改学生习作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习作的评改,以此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具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习作评价基本是由教师给以学生习作以一个分数或等级,再加上几句简单的评语。待批改后再返还学生,往往又经历了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只关心评价的结果,对自己习作所存在的问题并未认真地分析、消化。这样的习作评价,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制约了习作教学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浮华汰尽显本色,简简单单学语文:多背,广读,勤写,当为语文学习最质朴的规律。三个规律中为之重点的就是"写"。"写"可以让孩子激活原本凝固的文字,而评价是学生习作中一个不可小觑的过程。学生习作后及时有效的获取评价信息是学生获得再次习作的内在动力和催化剂。本文针对目前小学习作教学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评价方式的落后、无效。基于这个原因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措施:尝试多角度、多形式的个性化习作评价方式,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评价"成为孩子习作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9.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增强小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掘出小学生写作的内在潜能。我的一个学生在描写桂花时这样写道:"桂花飘落一地,像下过一阵桂花雪。"虽然整篇作文写得一般,但在习作讲评时,我抓住这个亮点给予表扬。虽然我不知道这孩子将来长大后,会不会成为一名作家,但他对写作的兴趣因此更浓厚了。那么,何为激励性评价呢?  相似文献   

20.
在习作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习作指导方面有四个环节:指导、习作、批改、讲评。还有的教师在习作指导方面只有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也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那么要指导学生写一篇习作究竟有哪些环节呢?一次完整的习作指导过程应该包括八个环节:作前预习—作前指导—学生初写—初次修改—教师批改—讲评赏析—再次修改—定稿誊写,大概要3~4个课时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