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14-119
关注种族、阶级等其他社会规范与性别的交叉影响,是当下性别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将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梳理小说《野草在歌唱》中主人公玛丽在婚前婚后经历的种种身份认同困境,并结合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深刻揭示出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论西方女性主义的教师专业化批判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教师专业化”话语中的社会性别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批判,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前提假设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带给女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危机和教师教育的困境,并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以女性主义教育学重新塑造女教师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从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超过30年的历史,"农民工"这一身份的异质性也在增强。其中平均年龄在26岁,人数接近1亿人,频繁在各地、各行业/企业跳槽的新生代农民工,其身份认同呈现明显的过渡性。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渴望成为城市人(趋)而不能,不愿成为农民(避)亦不能,徘徊在以城市居民身份替代农民工身份的过程之外,而且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对他们的双重身份排斥而导致的身份边缘化(半城半乡),以及既不认同农民工身份,也不认同城市居民身份的身份空白化(非城非乡)。本文梳理了认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5个理论视角,试图通过对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涵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群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动态建构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的梳理,为认识农民工身份困境提供理论思考资源。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来自制度性分类,而非个体在身份选择上的徘徊。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还来自制度性分类本身带有的地位高低的结构性,与他们渴望向上流动的动机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他们处于两种力量的角力之中,陷入双重排斥的处境。透过新生代农民工这些身份认同困境,可以看到城乡权力关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借用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以吕红小说《美国情人》为代表的"新移民"华文文学作品,重点探讨作品中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与身份迷失。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试图将小说文本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场域下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人公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焦虑原因是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是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而身份认同焦虑的出路在于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3):87-93
作为一名男性导演,张作骥电影中呈现出解构男权的倾向,以及身份认同的焦虑。张作骥的八部长片,常以祖孙三代同堂来叙事,即阿公、父亲与子孙。从男性形象的角度审视张作骥的影片,表现出以下三种特征:"阿公"象征着传统"父权制"走向瓦解;父亲形象以逃避现实的姿态呈现出父位缺席;而边缘化的青年一代,在"弑父"的极端行为与"寻父"的未果中,陷入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性别迷思的双重困境。这种男性形象的困境及焦虑是导演张作骥秉承着"忠实再现"的创作原则,实践着对"真实台湾"的"在地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遭遇"话语霸权".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后殖民文化"的提出,提醒人们关注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东方文化后殖民化的"受虐"."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是性别问题与民族问题在不经意之间所产生的异质同构的关系.本文以中国女性导演和中国电影作为平行切入点,既审视既往中国电影和文化中的性别书写,也关注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认为处于双重焦虑下的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应主动走出"目光的樊篱",使女性拥有话语的权力、中国电影重新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儿童文学蓬勃发展,美国出版了一系列木兰儿童绘本。在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之前,这一直是木兰故事在美传播的重要途径。儿童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相间的特殊文本,在对木兰故事"易装"主题的凸显上,有着其他文本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试图从服饰与性别身份入手,探讨木兰"易装从军"这一看似"性别僭越"行为的"合理"本质,进而揭示木兰难以走出的性别困境。  相似文献   

8.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湖南省S县某村和某场培训会的田野调查,以结构化视角透视我国农村儿童主任的身份建构和认同在与社会结构性要素互动中产生的张力,发现国家政策为主导的宏观制度性力量、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力量、基层政府干部、村干部、志愿者、村民及培训专家等,形成了儿童主任身份多层次、多主体的外部性建构力量。儿童主任的自我身份认同面临不确定、多重角色冲突、性别隔阂等困境,对此他们采取选择性认同策略,同时采取以行动寻求身份认同的策略,试图通过主体行动寻求"我将成为谁""我能做什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课程性质原因,相对与其他教师来说面临更多身份认同困境。虽然他们受到较高的制度身份建构与角色期待,但学校场域及形成的“地方性权力”对之有一定消解作用。在制度身份认同、他我身份认同以及自我身份认同三者中,S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他我身份认同最低。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应从相关制度、政策的关注,转向“学校场域实践”下个体间的互动与交往。  相似文献   

11.
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成了当前教育改革最基本的处境,作为教育学界一个新型的议题,对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征、机制与出路三个层面。就表征而言,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呈现在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等多个维度。就生成机制而言,在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生成的过程中,从国家政策制度下的改革压力对本体性安全的破坏,复杂社会环境下“夹缝生存”的边缘地位等方面深度剖析了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就突破出路而言,从社会、机构与个人在形成教师身份认同中的动态关系考虑,通过社会意向层面,建立教师教育者的标准、教师专业共同体与个人发展等为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5,(4):23-28
《所罗门之歌》中的空间战争、规训话语、他者属性等权力具体表征揭示了意识形态无孔不入的社会现实:"林肯天堂"作为物质空间,成为权力之争的焦点,黑人杰克等人获取主体身份的潜在性,让当权者产生空间焦虑从而杀心顿起;麦肯的规训话语无法得到社会认同,于是他只能对家中女性和生态环境施以暴力,令文本呈现出生态女权主义的革命性;派拉特以他者性成为光彩形象,却又在权力结构中遭遇归顺和同化。小说秉承莫里森一以贯之的后现代风格,将权力机制中的身份主题演绎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理论,以厨房空间为视角,结合《厨房》、《双面胶》、《白水青菜》和《双食记》等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文本,对女性在厨房空间中的性别建构、女性命运、身份认同以及反抗失语状态进行探讨:女性在厨房空间中,面临着来自男性霸权的话语统治、传统女性的精神压迫以及现代女性入侵者互相攻击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城市中产阶级核心家庭12对父母的深度访谈,本文剖析了消费文化与育儿消费实践合力对儿童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商业资本与家庭教养实践在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化历程、社会性别制度上实现共谋,通过市场细分实现儿童消费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在家庭教养过程中,既有的家庭角色分工与性别权力关系对育儿消费的形式和内容有着深刻而稳定的影响,并在身份认同、成人权力关系延续、社会角色期待等方面对儿童社会性别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适应是全球化背景下移民面临的重要课题。电影《同名人》改编自裘帕·拉希莉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印度裔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对民族文化的追寻和对自我身份的定位。本文借助跨文化理论对现代移民者的心理困境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推动旅居者的全球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苏北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的实地调研,呈现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存在一个"U"型的发展曲线,在他者认同上遭遇到尴尬的困境。农村小学教师身上存在的这种状况已经产生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导致了教师职业倦怠、创新能力下降、社会责任分裂等很多不良后果。为此,有必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学校管理层面、教师自身调节层面等方面对教师身份认同情况进行干预,提高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度。  相似文献   

17.
身份认同是教师主动建构的对教师职业身份的主观认知,它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师范生而言,实习期间建构的身份认同会直接影响此后的职业生涯。由于多年"学生"身份造就的"身份惯习"与高师院校实践课程的不当导向,当前师范生实习期间的身份建构一定程度上陷入"个体身份迷茫""社会身份游弋""专业身份混沌"的认同困境。可从"强化专业情意教育""注重实践课程的正确导向""引入合宜的实习评价"等方面入手,帮助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建构合宜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2000-2016年国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分布特征、热点主题、前沿演进以及知识基础等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国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文献数量稳定增长,我国香港地区的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在国际发表上位于前列;国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在近年来逐渐从宏观政治社会学话语体系转向微观、后结构、日常性的话语体系,注重身份认同的情境性与建构性,并且体现了对教师作为“主体人”的关注.国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理论视角涉及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在导演蒂姆·波顿的奇妙构思下,通过先进的3D技术,为观影者展示了爱丽丝的蜕变成长与自我身份识别的故事。很多评论者从"女权主义"、"女性成长"等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通过爱丽丝在电影中的服饰话语的变化分析其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为观影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方向。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元综合的理论,立足于种族、性别与阶级这三个层面上,对西方宗主国的经济侵略与文化侵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抵抗。后殖民主义的文本观是它的理论基石,主要代表人物赛义德等人大都是从分析文本入手来解构西方中心话语的。在赛义德等人看来,文本是话语权力的直接体现,文本的叙事方法和角度隐含着来自权力中心的隐喻和暗示。后殖民主义的文本观是在福柯的话语学说的启发下逐渐完善起来的,认为文本是一种权力隐喻,透过文本的表面文字可以揭示出潜在的殖民霸权,揭露出西方对非西方的文化侵略和科技侵略。但是这种揭露却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因为由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自身身份等的制约,这种理论可以看成是西方第一世界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所以后殖民主义理论被认为是一种调和性理论,充当了西方文化和原有地方文化之间的协调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