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一月,刘明翰先生和我主编的《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四卷本)的样书,终于由责任编辑范香宁送来了。厚厚的四大本,约190万字。在很多人都在关心流行、时尚、经济、财富等话题时,我们为什么要策划、主编这样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呢? 事情还得从1998年说起。  相似文献   

2.
作家戴厚英最近在《新民晚报》发表《并非小气》一文,内中说,常常有人写信来向我讨我写的那些书,按说,我都应十分爽快地将书寄给他们,遗憾的是,我没有。所有的作品都仅存一本了,有的连一本也没有了。也曾购买过为数不少的样书,一本一本地送出去,可是总有送完的时候。在大陆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两本中短篇小说集,可是市场上卖完了,出版社没有再版,我自然也断了书源。还有三部长篇小说,一本散文集是在香港出版的,印数很少,价钱又贵,送出去几十本,就把所得的版税送掉了几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是思想解放运动造就了《于无声处》,造就了后来成为作家的我我至今仍然认为有两个《于无声处》。第一个是属于我们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的伙伴们,第二个是属于那个时代我之所以支持重排《于无声处》只有一个理由:我们总得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只有知道当年的起点在哪里,才能度量出我们这30年究竟走得有多远一位"80后"说,我原来以为这个戏距离我们很遥远,看完才知道我们的距离其实很近……  相似文献   

4.
走进图书馆,我听他们说— 图书管理员的话千百个读者对我说:“我借《家》”,“我借《复活》”,‘我借《微积分》”,‘我借《十万个为什么》”……我听到一个共同的声音:“我们饥渴!我们饥渴£”我走进书架林立的书库,—潜入知识的千江万河,我取来一本本精湛的书籍,—引来一股股  相似文献   

5.
8月初,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给我寄来几本《微文集》样书。这是我近几年在办报中有感而发的短文选辑。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邵华泽同志为小册子写了序言。用他的话来说,这本集子有三个特点:一、短,大多数是几百字,流行的说法是“豆腐干”文章;二、贴近生活,问题是生活中来的,语言是群众容易懂的;三、作者有毅力,勤于用脑,勤于动笔。……我很感谢华泽同志的多方鼓励。“笨鸟”不勤操练,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2005,(6X):17-17
据《法制晚报》报道:身为出版社样书管理员的杨某监守自盗,将保管的1800余册连环画精美样本高价卖出,非法获利16万元。6月11日上午,杨某因涉嫌贪污罪已被立案侦查,现已进入审查起诉尾声。今年45岁的杨某原是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发行部样书库管理员,2002年由于人事调动被调离该岗位。2004年该出版社一老编辑要用样书,去库里取时发现装样书的箱子封条已被拆开,里面保存的l800余册连环画不翼而飞,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瓦岗寨》、《雷锋的故事》等书。后该单位报案,已经离岗的杨某自首,  相似文献   

7.
8月初,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给我寄来几本《微文集》样书。这是我近几年在办报中有感而发的短文选辑。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邵华泽同志为小册子写了序言。用他的话来说,这本集子有三个特点:一、短,大多数是几百字,流行的说法是“豆腐干”文章;二、贴近生活,问题是生活中来的,语言是群众容易懂的;三、作者有毅力,勤于用脑,勤于动笔。……我很感谢华泽同志的多方鼓励。“笨鸟”不勤操练,  相似文献   

8.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9.
人间情怀     
杨诚勇先生的《盛世微言》放在我的案头,扉页有他的签名,时间是2000年11月。书是2000年10月刚刚出版。可以看出,送书是在他拿到样书不久。时间之快,让我感到了其中的浓厚情谊。 这是诚勇兄送我的第二部书。1998年,他煌煌30万言的《晓阳杂文集》出版后,也是很快赠我一本。接到《晓阳杂文集》后,即有为文集写点文字之意,后来终于搁下了。想要说的话,最后变成了一封短信,而且我记得,其中提到的,还是后来收入《盛世微言》的《善待下岗》。因为,我是深深为该文的情怀所感动,差不多到了几乎不能自己的程度。 《盛…  相似文献   

10.
1933年新春。虽然才到正月初四,竟听不到几声鞭炮响。母亲在厨房唠叨着: “年也不象个年了。”茅盾坐在沙发上,看着两个孩子在争论和玩,自己有时也插进去逗他俩几句。这是他难得的轻闲。前年秋天,茅盾开始动笔写长篇小说《子夜》。为了不被杂事烦扰,他向雪峰请了长假。鲁迅先生很支持他,说现在左翼文艺只靠发宣言是压不倒敌人的,要靠我们的作家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32年秋,《子夜》基本完成,后交给开明书店出版。春节前,茅盾已收到《子夜》的样书,他立刻拿了一本送给鲁迅先生。《子夜》在社会上将有什么反应,茅盾在等待着。  相似文献   

11.
金开诚先生在《中国图书商报》发表《四个对不起和一个疑虑》一文,对列入“七五”社科规划的美育专著《现代美育教程》只印1000本,其中700本分赠6位作者,300本出版社留作样书,产生一点感慨。问题出在这本书进不了市场,任何一位读者,包括图书馆,休想在哪一家书店找得到。作者金开诚于是感到对国家(拨了科研经费)、对出版社(赔本出书)、对合作写书者与读者有“四个对不起”。 我理解金先生的心情,但认为说一声对不起的应该是出版社。  相似文献   

12.
最近从友人处提到了一本《千家诗》。这本诗选我儿时只看见过,却没有读过.这次我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发现有署名司马光的一首绝句《客中初夏》,其末句云:“惟有葵花向日倾,”我一下发蒙了.前些日子我还在《闲话》中说宋人不可能看见向日葵。司马光的诗不是要打我的耳光么?急忙找来《四部丛刊》的影印绍兴本《温国文正司马光文集》,一查,没有发现这首诗。我就怀疑它是明  相似文献   

13.
又是星期日 ,中午刚过 ,杨老先生又来了。他是我们这里的常客 ,每次他来都借四本《NewScientist》或《Nature》 ,而且每次都是准时按日期来还书 ,从未过期。今天他又来了 ,我为他挑选出最新的四本《NewScien tist》 ,办完借书手续 ,好奇心使我问到 :“老同志 ,您多大年龄了 ?” ,“七十八了。”我感到吃惊 ,“您看这些杂志要查字典吗 ?” ,“不用的 ,看专业的 ,非常容易 ,只是偶而查一两个专业术语。”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使我想起几年前的另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恰巧也姓杨。每天他都是一上班就来外文阅览…  相似文献   

14.
辛敏 《中国编辑》2007,(3):92-93
丙戌伊始,接到素不相识的三联书店郑勇先生电话,说他责任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旧时书坊》的文集,选用了拙著《走马书林》中一篇的一部分,篇名也未听清楚,郑说他是从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曹杨那里得到我的电话的,他询问了我的地址、邮编,以便寄样书并汇稿酬与我。我一一奉告。从此认识了至今仍未谋面的郑勇先生,并开始了以书为媒的交往,感受了他身上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浓郁芬芳的书卷气。  相似文献   

15.
有幸作为江苏省广播电视厅高级编辑、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副厅长韩泽同志的个人专集《说听之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8月版)的第一个读者,抑制不住欣喜和激动的心情。我一向爱读韩泽的有个人风格的文章,所以,拿到《说听之间》的第一本样书,便先睹为快,用了两天拜读完。时而会心微笑,时而引起共鸣。真是精神上、理论上的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3期发表的“县、区图书馆要不要设总书库”一文的论点值得商讨。笔者认为:我县地处山区,设立基本书库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是不是搞专业创作才是给自己做“衣裳”,而当编辑就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我这个过去摘专业创作、而今主编一报一刊的亲身感受是:读来信,编来稿,接待作者,主持笔会,不仅仅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同时也给自己做了一件件漂亮衣裳。 这,使我想起了五六十年代,那时,我在襄阳地委办公室工作,一方面要下乡搞调查研究,写调查材料;一方面还要协助领导起草公文和会议报告。忙不忙呢?忙得很,有时能三天三夜连轴转。按说,如此忙,还能业余搞创作?可恰恰这时,是我习作高峰期,小说、话剧、电影三套锣鼓一起打,《典型报告》、《万紫千红才是春》、《财政部长》、《小学里的“大学生”》、《“啥都管”与“只管己”》等作品不是进入学校课本,就是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几本小说  相似文献   

18.
魂归地坛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在感动无数人的《我与地坛》中的名句。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刚推出的新版《我与地坛》样书还在路上,史铁生却再也看不到了。这本  相似文献   

19.
赶的"场子"多了,难免有不务正业的感觉.咱是个读书人,不读书咋行呢?机会未了——趁教育部评高校优秀成果奖的机会,我狠狠看了几天书.有这样两本书,让我生出不少感慨,一本是《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另一本是《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矿工,也是一名基层通讯员,每当接到许多报章杂志时,首先拿起的是由《工人日报》主办的《新闻三昧》,为什么呢?因为,她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笔者初次写稿,不得要领。一位搞宣传工作的好友赠给我一本《新闻三昧》,内中栏目既有《采访生活》、《编读往来》、《传媒天地》,还有《新闻内幕》、《业务研究》、《充电乐园》……新颖别致、丰富多彩,文章给人以启示,且各具特色。打学了《三昧》以后,她教给我写稿的基本常识,帮助我提高了写稿的能力,使我在几次参加征文活动中得奖。之后,我试着写了《从喜宴上抓出新闻来》被《新闻三昧》采用。从此,我按期收到这份刊物后,就像老师来到我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