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该教孩子些什么?幼儿园到底应该教孩子些什么呢?作为孩子家长,我认为有以下内容。一、品德教育孩子进入幼儿园,心灵是一张白纸,认知水平还相当低下,教育孩子的首要内容应该是品德教育。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教育孩子怎样做好孩子,让孩子能够明辨...  相似文献   

2.
李凌 《早期教育》2007,(5):25-25
答:用传统的方法教孩子,孩子学的是一种表现技巧.虽然立竿见影,画得很像。但这是老师灌输给孩子的死知识,孩子是被动的接受。新的教法是老师启发后由孩子独立完成画面构思。教师辅导时可顺着孩子的思路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孩子也是人     
曾有人这样描述孩子:孩子是人,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孩子是终将走向独立的人。这种描述应该说是很全面,也有发展的眼光。但是,我们的父母,更多地强调了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所以孩子要听父母的;孩子是终将要走向社会的,所以孩子今天就要学会抑制自己的一切兴趣,只学将来能够使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东西。其实,要做称职的父母,在这三个层次中,首先要记住的是:孩子是人。因为孩子是人,而“性乃人之天性”,所以孩子就有了解性知识的需要。如果我们漠视这种需要,就有可能出现本期中刊发的《“性顽皮”酿悲剧》中的事例。《女大十一变》…  相似文献   

4.
关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惰性”成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年级的一些孩子学习参与度不高,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惰性”。这一类现象发生在很多家庭,甚至是家教“到位”的家庭。通过调查分析及个案的研究,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1)自由充分的实践体验活动是促进孩子积极思考,让孩子有东西好说的基础。(2)自由宽容的氛围促进孩子的交流与表达。孩子的不愿意表达是由成人造成的:其一,家长缺少倾听孩子表达的耐心,变相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和权利,是孩子失去表达的欲望。其二,对于孩子表达的事件和观点,家长们往往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于孩子。一是造成孩子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心存顾虑,我的想法说出去别人怎么看?二是你不听我的,我干嘛要听你的,埋下不会倾听的祸根。(3)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思考。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告之等方式把成人的认知结论强加给孩子,自然而然地剥夺了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导致孩子今后碰到需要思考时,就等待,等待一个告诉他结果的声音。因此,信赖孩子,减少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干预,是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5.
许哲斌 《广东教育》2009,(12):36-38
一、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3题。 天才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订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6.
蔡静 《学苑教育》2012,(19):72-72
爱是一种情感,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是促使内心完整的力量。父母爱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需要去满足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不管家境如何,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是学习好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要形成孩子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分督促,二是要创造适宜孩子学习的家庭气氛。一、过分督促孩子是不妥当的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做作业,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呢?1.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供孩子上学是家长最舍得花钱的事,孩子的未来是家长考虑最多的事,孩子“不成才”是家长最没面子的事,逼孩子学习也是家长最苦恼的事。都说孩子苦、孩子累,其实家长最苦也最累。应试教育不敢不抓,素质教育不敢不随。不抓,怕孩子升不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好前程;抓紧了,又怕孩子吃不消。不随,怕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随,怕孩子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难境地不仅困扰着学校、老师,而且也为难着家长。  相似文献   

9.
当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家长、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普遍性问题,孩子从刚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家长就编织着一个五彩的梦,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高水准地再现自己。但是,怎样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呢?一、理解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想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必须首先理解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而要尊重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讲究同孩子说话的技巧,善于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同孩子谈话。现在我们许多家长碰到一起,只要一谈起孩子的事,很多家长都是牢骚满腹,说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0.
为父母者,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有出息”的,因此就不惜一切满足孩子。有的是孩子要啥给啥,无度地娇惯纵容;有的是大鱼大肉侍候孩子,鞍前马后陪着孩子,无微不至照应孩子;有的甚至是为了孩子不惜牺牲个人的前途和事业。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盼望孩子学习好、有出息,然而,却往往事与愿违,种下了关爱,却收获了埋怨,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孩子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是的,作为教师,只要你用心去爱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12.
一笑 《家教指南》2006,(6):48-49
6岁的孩子爱“顶牛”,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一段经历。有的孩子是有时顶牛,有的孩子是一段时间顶牛,有的孩子却总是爱顶牛。  相似文献   

13.
萧洁 《家庭教育》2010,(1):26-27
换牙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也是孩子的一次成长蜕变。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牙齿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关心体谅这一阶段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马迁 《山东教育》2004,(23):127-127
孩子总把习惯了的行为,看成是自然而然应该做的事情,把不习惯的行为,看做是违背生活愿望的事情而竭力拒绝,如果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那该多好,不需再经常为孩子不听话而烦恼,不需再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孩子会很快乐,更重要的是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5.
俯身为师     
初为人师,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因为孩子成绩差或顽皮,而把巴掌或拳头一次又一次地落在孩子的身上。大多数受惩罚的孩子,因畏惧老师、心理压力过大成绩更差或因逆反心理而变得更顽皮。“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有缺点和不足是必然的,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呢。教育是一个过程,是改掉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断进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正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所以,必须俯下身子了解孩子为什么成绩差,为什么顽皮。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可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的往往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优点。这就需要我们留意孩子的一…  相似文献   

16.
玩具是专门供给孩子游戏的物品和材料。许多家长、老师认为,玩具是孩子的“良师”,是孩子的“益友”,只要给孩子玩具玩了,自然而然地就能促进孩子的发展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玩具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载体,玩具既可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可能会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许多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研究:如何通过玩具这种载体来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了使玩具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根据…  相似文献   

17.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18.
——尊重的内容有很多,总的一点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具体的方法是将心比心,我们不喜欢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我们也就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其实有时孩子在物质上需要的并不是那么多,他们需要父母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 ——如果您想让孩子聪明起来,就不要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如果您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就不要说孩子除了不喜欢学习什么都喜欢。 ——如果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当他面对别人的时候,他会失去自信,没有勇气也没有意识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 ——与子女有效沟通需要有一些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态度。在交流中对孩子真诚、信任、接纳、尊重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德育》2012,(9):75-77
自主决定,指家长凡事多与孩子商量,最后由孩子决定。当孩子的意见与大人相同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他们自己的主意;当孩子的意见与大人不同时,家长要通过讨论分析,帮助孩子正确选择,而不是强制孩子盲从。  相似文献   

20.
一个孩子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主要在小学。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背唐诗也好,学外语也好,都不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孩子和孩子之间,不会因为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多背诵几首唐诗或多记住了几个外语单词,就会拉开了多少智商的距离,那只会满足我们做家长的一时心理上的虚荣和自得。与此同时,做家长的往往能够看得清楚的是,逐渐拉开距离的是在孩子的小学阶段。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点点长高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不会,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