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在写给儿子的书信《谕儿书》中,从中西文化观出发,提出了心理与身体并康、天道与人心相顺、养生与养德并重、健身与立学相谐等科学教育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对当今家庭教育也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桐城派学人先后创办了《经济丛编》、《四存月刊》、《民彝》等期刊,借用新媒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中西文化观。从清末积极主动地宣扬、引进西学,到新文化运动后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再至后来只一味宣扬国粹,排斥一切新文化,他们的中西文化观看似由开放转向保守,实际上,他们会通中西、共存共进的中西文化观未曾变过,只是由于时代发展及自身境遇的变化,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3.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琳琦与郑德新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吴汝纶以其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人才观,即“融中西于一冶”;新的知识观,即“合东西国学问”;新的教育观,即“开民之愚使之智”。文章分析了吴汝纶废除科举的具体主张,即“特科徒奉行故事耳”、“策论取士,亦难得真才”和“废科举,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他的文化观是中西印三个路向的文化观。即认为,人类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的文化观是多元化的文化观。他强调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忽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6.
简论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观●张永新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面对着西学的大量涌入,不同的教育思想家都在思索着如何对待西学和中学。在处理西学和中学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中西文化观。中西文化观反映了教育思想家在文化选择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和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中西两种文化氛围下爱情诗的差异,探求两种文化观对爱情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中西古典爱情诗中的文化异质:诸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情趣、性爱观等。从文化与爱情诗创作的作用与反作用中把握两种诗歌所展现的不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学术界以毛泽东文化观为论题的文章甚多,但对毛泽东文化观的本质内容,却少有人涉猎,大都围绕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和文化发展观作文章。笔者认为,毛泽东文化观的本质内容包括毛泽东关于文化的本质及文化的作用等问题的一系列思想。而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只是毛泽东文化观中的部分内容,虽然它也很重要,但不是其本质内容。因为,毛泽东文化观是毛泽东社会历史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毛泽东文化观中能对毛泽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是盛行于晚清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在其发展演变的晚清时期,这种文化观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一阶段性特征的系统梳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这种文化观本身的认识,同时对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不无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教育史研究》2009,(6):93-94
李琳琦、郑德新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撰文对吴汝纶倡言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具体主张进行了分析,指出吴汝纶之所以能在那个时期提出废除科举的主张,基于他对科举制度给中国社会危害的深刻认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已经形成了足以与科举制度下的传统人才选拔、培养观念相抗衡,并且最终战胜传统观念的新观念,即熔中西为一冶的人才观、合东西国学问于一体的知识观和以开启民智为目的的普及教育观,这些新观念是其坚定不移主张废除科举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