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叔叔和阿姨星期六都要去上班,一大早就把弟弟妹妹送到我家里来,让我来带他们玩。我灵机一动,对他们说:“今天我们来玩老师教学生的游戏,好吗?”“好!好!”他们一听说有得玩,自然十分开心。准备了一下,我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我故作威严地喊道。妹妹万雅还算机灵,愣了一下,喊了声“起立!”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小黑板上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请大家读题目。”我请妹妹万雅来背诵这首古诗,她还真不赖,背得一字不差。我又请弟弟徐睿来背,可能是他小的缘故吧,读都读不准。于是,我一句一句地教他,总算是有点样…  相似文献   

2.
一句“让别人去说吧,走自己的路”,曾仿生出“让别人去说吧,走名人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走智者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走自主的路”,不一而足。仿句,就其实质而言,是为了学习语言的范例,提升语言的素养,从而树立语言的风范。一句话,仿句的意义在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仿句自进入高考语文试题大家族起,就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万紫千红春  相似文献   

3.
周末晚上接到孩子同学家长的电话,问我们的孩子回家没有,说他们孩子出去一天了,老师让去“找春”,现在未回来。撂下电话,我脑子里闪动了一下:“找春?这显然是一次作文实践活动,我们家的孩子怎么没去呢?”晚饭后,电话又响,孩子去接的,正是那个“找春”刚回家的同学打给他  相似文献   

4.
我当小老师     
张君毅 《红领巾》2010,(2):43-43
“烦!”“烦呀!”“烦死了!”“活不下去了!”一句句奇怪的话语从五(4)班传出。咦,怎么回事?我来告诉你:是老师在让我们互相批改作文。  相似文献   

5.
阅读,真好     
我庆幸我有一双能看见光明的眼睛,让我去阅读纸页上的美丽;我庆幸我有一双能听见声音的耳朵,让我去“阅读”自然的“声音”;我庆幸我有一颗能够阅读的心。(起笔的感情很浓,采用了排比的技法将语言写得颇有感染力——细细读来,最后一句似乎与前句不够协调,而且,从昭示内蕴的角度来看,这一句应该最为重要,你采取“弱化该句”之策,不太好——反正,我不赞成。)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到一农村小学听课,上课伊始,教师的一句“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玩”让我感慨颇  相似文献   

7.
自“从认识”了大名鼎鼎的周杰伦后,那“句我的地盘听我的”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海南旅游,我们参观了一个叫“猴岛”的地方,看见这“个猴岛”,再想想周杰伦的那句“我的地盘听我的”,嘿嘿,当时就突发奇想,干脆就来“个猴的地盘听猴的”。你可别说,那可真“是猴的地盘”呢!在一个三面临海的小岛上,我们坐在高空缆车上跨海而过。鸟瞰猴岛,猴子们窜来窜去,好一片独立王国的景象。猴子们想登高远眺,就爬到山顶上;想在枝头摇来荡去,就迅速地爬到树上,好不自在!据导游介绍,这个小岛上生活着上千只猴子,这里可称得上…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在于“语”、“文”也。如果一堂语文课只让学生了解了内容,明白了道理,然后朗读一番,喊几句口号,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人文性强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感受情的基础上,找到这情的源头——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在品词析句、感受言语形式的特殊中来进一步加强情的落实,升华情的感受,这就是我听了《将心比心》一课的一点想法,“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这“温暖”应来自带有温度的“言语”。  相似文献   

9.
触摸都市     
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隐居田园的自在与宁静,不能不令人向往。而余秋雨的那句“依我看,夜晚的景色除了月亮,就是万家灯火”则更令我欣喜,它让我去欣赏那万家灯火,去触摸都市。  相似文献   

10.
我来了,小姑娘,满载着和煦的阳光来了,给蜜蜂带蜜来了,给树木带花朵来了。每当我用英文念着这富于童稚的诗句:《春来了》,六年前的情景又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那时候我上初中一年二期,我们的外语老师因照顾夫妻关系调到外地去了,新来的梅老师第一节课就要我们背“春来了”这首英语诗,这可把我难住了。我们原来的英语老师给我下过结论:反应迟钝、记性  相似文献   

11.
听说外婆要搬到自己家里来住,罗茜气急败坏地质问妈妈:“她为什么不去养老院,偏偏要住在我们家里!”“她是你外婆,我的妈妈,我愿意让她住在这里。”“但是这样一来我就没有自己的空间了,杰茜她老是喜欢给我捣乱。”“她还小啊。我相信你……”罗茜不听妈妈说完就跑开了。过了几天,外婆来了。外婆跟她打招呼的时候,罗茜无法掩饰自己的不快,冷冷地应了一句。外婆转而去和她的妹妹杰茜打招呼了。外婆住了下来,而罗茜则动不动就小声嘟囔“快点走啊,外婆,你不要老是缠着我们”,或者说“四个人住在这个房子里实在是太挤了”,“老师说我的作业做得…  相似文献   

12.
今天,一直以严厉出名的语文老师,以一节课的时间,竟给我们搞了一次活动“让我们感受语文新潮”,这下我们可有话说了,你一句“OK”,我一言“哇噻”,这样的课“真是‘帅呆’了,‘酷毙了’”。就连难以启齿的“语文,‘爱老虎油’!”也用上了,就连我们班最内向的,也来了句“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相似文献   

13.
孙丽红 《师道》2008,(11):56-56
暑假的某天吃晚饭的时候,13岁的女儿对我说:“妈,我明天跟小宇约好了去她家,中午不回来吃饭。”我“嗯”了声,随口说:“哦,又去她家?上星期不是刚去过吗?”女儿说:“她在家闷得长蘑菇,叫我明天去一起做功课。……不过不如让她来我们家,礼尚往来嘛。”淡淡的一句,女儿说得波澜不惊。但突然间,我觉得女儿长大了:瞧,她居然懂得了“礼尚往来”!虽然我不属于顶级好客的妈妈,但对女儿的首次主动邀请马上表示出积极态度:“对呀,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午老妈下厨,告诉她在咱家吃饭。”女儿说:“吃饭是小事,来了看情况吧。我先打电话约她地铁口见!”哟,还挺老练的。  相似文献   

14.
迟到     
我有一次坐火车到费城去,车子离开纽约的时间比原定时间迟了20分钟。但是当我问查票员抵达目的地的时间时,他却说要迟到1个小时以上。“我们只迟开了20分钟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会迟那么久?”“虽然我们迟到,但别的列车并没迟到,所以在路上的许多地方,我们得停下来让别的车先过。等来等去,就非得耽搁1个小时以上了。”查票员笑着说,“火车上有句俗语:迟开1分钟,晚到10分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掌握时机,即使起步只比别人迟一点,未来也可能差许多。迟到@佚名  相似文献   

15.
这篇作文很有意思。在读到最后一句之前,你会一直以为作者是在写“我”如何去寻找春天。也许你心中会想:这样的作文太“老土”了吧?可是突然,你读到了最后一句:“今天中午,我就在春姐姐的怀抱里美美地睡了一觉!”这时,你可能糊涂了:它写的到底是梦,还是真事?再回头看文题,你终于  相似文献   

16.
寻景记     
记得郑愁予的笔下曾铺陈出这一句诗:“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于是,在这个美丽的阳春时节,我踏歌走上了寻景的旅程——3月1日星期三晴今天终于要放晴了。老师让我们翻到“人与自然”这个单元。看着名家的脚印,我觉得笔杆就像一根魔杖,能摇出天下的胜境。下课,老师布置小组  相似文献   

17.
决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经到达山的顶峰,那时你就会知道山有多低。——哈马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牵引着我的目光,孩童的笑声在春风中传得很远。突然想起一句老话,“胜利不会走向我们。我们只能一步步走向胜利。”火热的六月在前方问道,你准备好了吗?我高声回答:“六月,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18.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冲出教室,到操场上去做自己喜欢的游戏。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我坐在坐位上看一则故事。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的好朋友王强来叫我去跳步。我听了,冲着他嚷了一句:“烦什么烦,你没看见我正在看书吗?烦死了。”“不来就不来,有什么了不起?摆什么臭架子!”王强说了一句就要走。我一听,顿时火冒三丈,便跟他吵了起来。这时,班长见我和王强吵得不可开交,便走过来问我们  相似文献   

19.
冬忆     
又是冬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忘了从哪儿听来的一句屁话,虚无缥缈的幻想。春是什么?一样的冷,不一样的只是多了些沙尘暴,还不如不要来。早晨起来,头晕晕的,很想找个人聊聊。翻箱倒柜后找到了——杨洁的呼机号。“您好,这里是……”那个台线小姐的声音让人让我想自己是不是欠别人钱。“哪位打传呼?”  相似文献   

20.
踏青的收获     
早春的一天,我决定带领孩子们去踏青。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小草满含生机,麦苗油光碧绿,松软的泥土散发出湿润的甜丝丝的春的气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当唱到“春天来,春天来,花儿朵朵开”时,一个幼儿问我:“现在有花吗?”我说:“那就让我们去找一找吧,比比谁先看见第一朵花。”于是我们就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