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刍议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暗示心理,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达到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产生教育和激励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培育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暗示心理 ,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 ,达到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从而产生教育和激励的效果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光蕴 《新课程研究》2009,(11):131-132,135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能在学生心灵不设防时,将教育教学的要求悄悄潜入学生心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委婉曲折的心理暗示,于不经意间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启迪,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浅谈几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心理暗示训练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过程,跳高运动员(学生)能通过语言接受暗示和进行暗示训练,从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达到训练目的。  相似文献   

5.
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6.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09,(45):206-206
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积累与沉淀,产生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行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张小英 《教师》2014,(22):40-41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其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每一位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从而对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伟 《中学教育》2002,(1):32-34
心理暗示是在受教育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 ,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 ,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教育者的潜意识 ,从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利用暗示手段 ,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 ,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在 60年代中期曾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式。然而 ,我们的现代课  相似文献   

9.
心理暗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在高职学生合唱团的训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合唱训练中应重视用优秀的合唱作品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充满艺术氛围的外部教学环境,充分运用语言暗示、体态暗示、人格暗示和自我暗示等各种心理暗示方法,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0.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抵制情绪的基础上,受暗示者或他人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环境、气氛、心理图像、运动员的“自我包装”等有利条件,以含蓄的方式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过程。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运动员的认知状态和激发运动员的心理潜力,减轻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比赛信息的目的,对有效地提高比赛的技、战术水平发挥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颖珠 《成才之路》2011,(26):64-65
心理暗示是指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就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训练必备的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育,心理暗示只能以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使之既不淹没学科特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2.
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毓凤 《江西教育》2002,(24):28-28
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课堂教学中的暗示,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它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环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的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注意、想象和创造力,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能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现代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训练必备的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然而,学科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  相似文献   

16.
心理暗示强调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甚至带有消极的学习情绪,笔者尝试在现代课堂中结合暗示法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克服学生的学习消极情绪,提升学习的动力,培养努力学习的欲望和信心,从而达到高质量教学。  相似文献   

17.
张贺香 《文教资料》2010,(34):100-101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物理的、生理的,但更多是心理的。在声乐教学中,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歌唱信心,掌握歌唱技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声乐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心理暗示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声乐教学水平和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玉兰 《教学随笔》2016,(9):168-168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优秀的班主任能春风化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无疑是具有很高地位和威望的人,因此,作为人师,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通过环境、语言、行为等暗示方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具有一种比成人更加强烈的暗示感受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暗示机制与效应,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暗示手段,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1. 目光暗示目光暗示是指师生在相互接触中通过眼神传达彼此的情感、意愿和其他信息,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教师炯炯有神的目光能给学生以振奋和鼓舞,而严厉、责备的目光则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和自尊心受到伤害。面对练习或出列示范的学生,体育教师若能以热情、期待和信任的目光跟随其完成一系列动作,…  相似文献   

20.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优秀的班主任能春风化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无疑是具有很高地位和威望的人,因此,作为人师,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通过环境、语言、行为等暗示方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