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勇 《新闻界》2009,(2):143-145
纪录片话语研究是媒介话语研究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运用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来揭示纪录片发展背后的权力与控制问题.现阶段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纪录片的研究,另一个是关于话语与话语分析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话语分析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语言或是符号在社会语境中的使用过程。话语分析不但是关注话语或是文本中的语言特征,话语生产、流转和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权力实践也是话语分析关注的重点。话语分析的中的理论以及话语分析的方法无疑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话语分析近年被广泛引入传播研究领域,并已成为热点。本文透过文化唯物主义视角,试图提出一种媒介批评的话语分析模式。从行为层面看,不同传播媒介的话语结构具有异质性,但作为技术性的物质手段和符号表意行为,都是流动的现实过程的一部分;从历史层面看,媒介话语的语义转换,蕴含着话语表征机制、理解语境的差异,是社会情势、价值观念嬗变的结果;从传播层面看,世界意义体系常识化、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具有维持差异性社会再生产的功能。媒介批评的话语分析方法,有助于重塑积极、批判的话语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里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全球政经大变革的背景下,选择以中国和印度两个第三世界国家对社会冲突的媒体再现为例,结合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在不同的媒介体制下,政治制度和市场驱动如何错综复杂地影响媒介产制和媒介内容。  相似文献   

6.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相关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呈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通过日积月累的话语生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媒介话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意识形态、权力和价值的操纵.本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批评思想、福柯的话语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为基础,指出大众媒体通过日常运作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媒介话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意识形态批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胡馨予 《今传媒》2020,(2):35-36
党的十九大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历程,而主流媒体对"民营经济"的报道也非一成不变。《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的主流媒体,其话语的变迁体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因此,本研究从改革开放后入手,结合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探析《人民日报》"民营经济"议题的报道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的变迁促使《人民日报》的媒介职能从宣传职能转变为信息传播职能,其话语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的变迁,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何镇飚教授所提出的媒介非传统安全研究以话语分析为核心,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单纯基于话语分析的思路需要介入媒介技术的维度,本文结合假新闻"纸馅包子"的案例对媒介安全模型的核心变量媒介话语(ΔM)进行技术维度的阐释。社会正在为技术垄断,理论需要随着媒介技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嬗变。在图像至上的时代中,让"电视新闻空间"以安全为基本诉求为"民族想象共同体"服务,是本文的愿景。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词频分析、新闻框架梳理及情感话语分析,考察这两种不同的呈现空间中胡锡进主导下产制的新闻产品及其个人言论在新闻框架、情感话语上的映照关系。研究发现,《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在高频词汇、新闻框架构建及情感话语使用有着较高的相似性;相关新闻议题上的情感话语倾向映射了媒体定位及社会现实图景;《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的新闻框架、情感话语差异适应了媒介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以网络文字为媒介,通过暴力语言对他人或群体进行身心伤害,虽然它存在于虚拟空间中,但它所造成的伤害并不小于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暴力.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为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批评话语分析通常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通过话语、事件发生过程、社会原因、现实困难进行分析.”①即话语理解者对于话语生成过程的解读,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分析过程.“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是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社会结构和话语权二者对话语所起的作用,同时揭示话语又是如何服务于二者的.”②因此,批评话语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工具,进而了解网络语言暴力背后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互动关系和社会操纵过程,以便更好地认识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正如丹尼斯·麦奎尔所言,传播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媒介效果的研究.从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来看,的确如此.作为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媒介效果研究不仅仅在该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研究价值,同时它也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媒介效果的研究,不但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起点,更是新闻和传播实践领域努力触及的彼岸和"灯塔",因此,从最初开始,研究媒介效果就在拉斯维尔所谓的"5W"模式中占有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3.
陆晔 《新闻大学》2008,(2):55-56
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或是研究领域,它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涵盖的内容非常庞杂,理论路径也十分多元,不同的研究传统都有自身的历史脉络,却也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的研究传统交汇、融合和互动。单就大众传播研究而言,不同的学者,在使用大众传播研究或者媒介研究来表述自己的工作时,似乎已经暗示了这中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分水岭,即使在使用"大众"  相似文献   

14.
话语分析、媒介叙事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两者如影随行、互相印证.究其原因,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需要不断调整改进自身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对此,新闻话语作为重要的语言分析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研究者归纳媒介叙事的规律,并且探测作为背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复杂的社会认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介中介了政治阶层与市民阶层,媒介需要辅助执政。惩罚作为一种景观需要在大众媒介话语中得到建构并向市民阶层弥撒,从而从精神层面遏制潜在的犯罪动机。本文以一期法治新闻为例,基于符号学、叙事学与话语分析等方法,剖析其中的惩罚符号建构方式与建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自建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了真实客观、观点鲜明、形式多元的信息内容,通过微信推文这种手段,提高了宣传力度。本文依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以新华社微信推文中的图片为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等方向对其进行了话语分析,这也拓展了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刘立华  毛浩然 《当代传播》2011,(5):31-33,36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中国有必要加强其他国家或是不同的文化对中国表述的研究。本研究以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以《纽约时报》的相关案例为语料,旨在解读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话语模式和策略以及该现象的话语修辞动因。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在呈现中国故事时往往突出细节,喜好运用个体故事和声音来呈现宏观叙事,在建构两元对立凸显矛盾和冲突的同时也往往使用"伪平衡"的声音扩展策略。从宏观角度来看,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呈现出一种互动的特征,同时也凸显了其辩论和讽刺的传统,这一传统又与西方的宗教历史话语模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近年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相关成果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证调研、不同媒介环境下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和途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交叉互动等四个方面进行评述,文章探讨了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出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林赞 《东南传播》2012,(9):201-203
在当下媒介的话语分析研究中,不再囿于对"话语"作简单层面上的分析,需要结合整体语境,探讨其中的复杂性。而主持人应当抛开"话语权位意识",回归作为公共领域的大众媒介的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话语交流。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主持人不应有所坚守。真正成功的主持人,往往具有独立性的特质和平民化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G20峰会视作话语分析平台,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理论工具,从双向互动角度分析语义,以互塑型语态的角度还原不同符号所构建的中国形象.以数据统计及话语包分析,呈现了在国家形象互塑过程中国际利益博弈下的中国形象构建及由此形成了互塑型的媒介语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