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的中国新闻奖,其每年颁奖都成为新闻界年度盛事,而设立于2010年的国际传播奖,已然走过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历经变动,在保证报道主题价值意义的基础上,协作共促,经历了探索阶段、调整阶段、发展阶段,不断通过理念和行动创新,向成熟迈进。在探索阶段的叙事层次上,由宏大国家叙事逐渐走向多元叙事;叙事语态上,凸显人文理念;叙事视角上,"自我"转向"他我"。在调整阶段的报道方式上,突破固有报道理念;报道风格上,开拓平等视角;报道模式上,提升可看度。在发展阶段的话语表达方式上,重塑国人形象;话语报道形式上,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呈现模式上,强化新闻多元与回归。诸多的创新表达手法,体现了中国媒体话语形态的重大转变;而话语自信的综合提升,正是国家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明证。  相似文献   

2.
多变复杂的时代背景重塑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颠覆性变革,传播样态创新回应当今时代对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需求。在全球交往视角下,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题中要义。研究发现,CGTN有关2023年全国“两会”相关报道议题聚合性与拓展性并兼,报道形态呈现多模态融合态势,平台关联实现媒体矩阵互动引流,报道话语政治语用意义凸显。因此,在全球交往视角下,主流媒体应当不断在叙事、技术、平台等方面进行策略创新,勇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媒体正在走进新财经时代. 我们需要建构新的话语体系,探索新的报道策略,以应对扑面而来的冲击. 新建构:媒体话语体系在变 新财经时代有两个支点. 从报道对象来看,新财经时代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国经济运行方式与节奏将呈现全新面貌;同时,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迫切要求"中国声音"尽可能与"中国实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媒介形式,进行短、平、快的高频互动,是"微时代"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也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鉴于目前我国国家话语权还不够强大,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不太明显的现状,各种微媒介的作用得以凸显.本文指出"微时代"对外文化传播关注日常生活,具有碎片化视觉传播方式、轻松幽默的话语模式以及背景化、隐蔽式的的传播形式等特点.在崭新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中,应进一步释放微媒介的传播力,采用轻灵的故事叙述方式、工业化的文化产品思维以及情感共振式的文化输出等策略,展望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情境化呈现的图景.  相似文献   

5.
2014年1月19日下午5时,美国华裔老人黄镜(音译)在纽约违规穿越马路时与警察发生冲突后受伤。国内媒体纷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在报道过程中,媒体所呈现的事实也不尽相同。笔者收集了当天国内媒体的报道,并以话语理论为切入点,通过话语分析来透视媒介,试图发现各个媒体建构事实的具体的细节差异。本研究主要考察了新闻话语互文性。研究发现在在互文性方面,媒体往往通过不同的转述方式来完成事实构建,同时多引用与自己意识形态相一致的语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新闻来源、报道议题和报道方式三个方面,对《环球时报》"关注中国"栏目,如何选择和建构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关注中国"通过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和建构,呈现的图景是西方主流媒体中的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体现了支持国家利益和既有政治立场的编辑政策,在解读国际舆论上,对西方涉华报道虽有所遮蔽和凸显,但是作为一份国际新闻报,也显示了其力图听取多种声音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在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当中,展现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是媒体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我们要积极挺进西方主流话语场,通过在外媒刊文发声,“借船出海”,实现国际传播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刘良龙 《青年记者》2017,(27):53-54
习近平总书记对“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有过三次重要论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那么,会议报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呢?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8,(12):83-96
"9·11"事件爆发后,伊斯兰世界成为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美国主流媒体是继承、甚至强化了东方主义所倡导的"东方和西方尖锐对峙"的"对立"叙事,还是开始向"对话"叙事演变?为探析该问题,本文首先对东方主义和新东方主义,以及查尔斯·泰勒的文化沟通本能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华盛顿邮报》等三大知名报刊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在两种叙事模式之间进行唯一的选择,而是采取了"对立"主导和"对话"渗入的混合模式。一方面,因杂揉了浓厚的美国例外主义和凸显了"美国穆斯林"这一新叙事客体,"对立"叙事的主体框架变得更加难以辨识;另一方面,"对话"叙事的内容以展现美国对自身战略的反省,传达伊斯兰国家的"声音",以及弱化各类报道的对抗语调等形式呈现,为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开拓对话空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话语权缺位使得西方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正当其时。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有资源、能力和勇气发出"中国声音"。通过丰富话语内涵,凝练话语品牌,加强国际对话,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建立一个中国化、世界化、当代化的中国话语体系,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国际文化的多样化联合。  相似文献   

11.
污名化来源于刻板印象和偏见,它既是社会观念的反映,也是权力政治在国际传播话语领域的呈现.本文基于对西方七家主流媒体涉中国共产党报道的分析,发现其报道文本与2020年以来西方民调结果和一些右翼政客的言论一致,显示出对其极度的负面形象,这种污名化做法误导国际舆论,给中国执政党形象塑造带来严重挑战,这种现象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尤为凸显.污名化中国共产党具有文化哲学层面和全球治理层面的动因,破解对其污名化现象,可从开展全球执政党形象调查起步,以阻断污名的标签构建链条;既要坚持制度自信,又要防止过度自负,真实呈现百年大党;运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自行设置话题引导国际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以其意识形态为中心设置议程,配合国际传播力优势和"扒粪"传统,使得国际舆论过度关注中国的阴暗面.面对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的偏见和"淆乱事实",中国媒体并不是没有相关报道"以正视听",但对这些声音,西方媒体习惯加上如"据中国官方辩称"、"来自中国的报道"一类的标签,将其归为可疑信息.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反映了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阶段。中国梦体现了"家国"的统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的理论成果,它与各国梦相通,有利于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道路提供新的范例。中国梦的传播要在实干兴邦的基础上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中国梦的传播不是哪个个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梦的主体广泛性应该得到充分利用,研究好表达中国梦的中国话语和叙事方式,通过个体中国人圆梦的故事,折射出"国家梦、民族梦"的主题。"中国梦"是和平梦,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共同繁荣离不开中国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梦通过文化交流凸显本土化和亲和力,要让拥有不同背景的受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让他们感兴趣,以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为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应该采用个性化、艺术化、本土化和技术化的手段和方法,讲述人必须用公正的态度,保证故事体现的精神不被误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成就和问题应该被清楚认识到,既不夸大和吹嘘,也不回避和掩盖。中国梦的传播和内化过程需要借助于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的话语策略来展示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主流媒体应该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视野和胸怀,以及发展的眼光讲好当今的中国故事,以积极、正面的方式传递和交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客观公正地反映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若江 《传媒》2021,(16):81-83
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全媒化、全民化语境下,浙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抓住用好国际传播新机遇、新动能,创新实施节事活动传播策略、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媒企协作传播策略、平台整合传播策略,全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传播影响力,推动党委政府、主流媒体、企业家、专家、自媒体等同频共振,组合传播浙江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负面新闻往往更能吸引公众。为了便于受众对报道内容进行归类和接受,负面新闻常常采用标签化的策略。媒体制作的标签和泛化的群体或个人全面评价之间的关系凝固僵化,形成对报道对象的污名化。从标签的制作过程来看,报道者一般先以"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对报道对象的属性进行定性,然后用非常精炼的结构、固定的话语叙述出来,完成标签的制作。标签完成后经过媒体的报道成为社会集体记忆和刻板印象,也成为了社会认知报道对象的框架。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互相"标签化"导致互相"污名化"。同时,以标签去思考,妨碍了受众理性探讨和深入思考,进而丧失理性判断。因此,媒体应该全面系统地呈现事件信息,不要轻易"贴标签";同时负面新闻的报道对象应积极应对,将真实正面信息告知公众。  相似文献   

17.
曹丹 《新闻知识》2015,(4):14-16
第2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三北"造林记》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激起正能量。解读其突破常规、融合创新之策略,对探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价值。在叙事策略上,其紧密联系"当下中国"题材,关注"普通人"的人性正能量;综合运用多重主线结构材料,让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和精神张力得以自然展开;注重描绘高清晰度的现场素材,拉近受众与故事情境的距离。在传播策略上,其通过行进式报道实现时效同步化;通过网络专题实现内容立体化;通过多媒体出版物实现影响延伸化。但其中也存在"新闻抒情"话语偏多、可视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研究者认为,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应避免代受众立言、代受众抒情,防止"新闻抒情"话语喧宾夺主;新闻工作者须增强信息可视化的呈现能力,全力提升新闻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方媒体不断制造舆论将疫情贴上"中国标签",以此污名化、妖魔化中国,用战争话语操纵国际舆论围攻中国,企图孤立中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和西方霸权主义逻辑.中国要去污名化,媒体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创新媒体话语表达,运用共情传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相似文献   

19.
刘祥平  许芊芊 《新闻知识》2023,(1):48-54+94
本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以《华尔街日报》2000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对外援助的112则新闻报道为例,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华尔街日报》通过对关键词的选择,同时利用主位推进模式、霸权野心的预设和隐秘表达观点的话语互文,虚构出中国利用对外援助称霸世界的国家形象。报道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从“不值一提”变为“机会主义”再到“野心勃勃”的变化,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折射出,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受到意识操纵,他塑形象的建构过程彰显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20.
中非关系及其故事的相关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事务中的重要一环。以中国和非洲为主体的媒体叙事已成为影响中非间政治、商业和文化等关系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西方媒体都在此类叙事中占主导位置,影响了中非人民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加强传统媒体舆论引领力的同时,我们亟须多元的传播主体参与到中非叙事框架中。自媒体平台因其独立的身份优势和“公民新闻”的内容优势,可以独立的观点、建构性的视角对中非故事进行多层次、多切面的立体报道,打破西方媒体报道中的刻板印象,从而为中非关系提供新的叙事框架,对西方媒体的议程设置形成解构作用,在国际社会中呈现更加真实的中非关系和中非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