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善恶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的观点是性本无善恶,而只有"向善"与"向恶"之可能性,但人类向善的可能性更大。电影《苍蝇王》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给人深刻的反思,但同时也让人看到善的洪流。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在新中国成立前提出一个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求保持并改进物质生存形态的倾向。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它与旧的抽象人性论根本区别开来。其理由是:第一、这一观点的出发点正确:人类是高于生物之上的社会物质生存形态,而不是把人类仅看作生物学上的一个类;第二、它指出人性即人的社会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本能;第三、它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即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人性的历史性、具体性和阶级性。所以,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带来了人性的张扬,同时也出现了人主义的困惑以及人类对感性与理性的两重追求;在迷惘与困惑中,人类经历了忧患与反思之后,“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新的伟大”。  相似文献   

4.
但丁在《神曲》中论述了他关于人的观点。他通过勾勒出一个尘世中的人在人类的精神净化与道德升华的艰难过程中所展示出的高贵品质,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它应该是为人类带来和平的幸福之地。在此基础上,但丁提出了当时一直在困扰人们的问题:谁才是尘世生活的主宰?对人性与人类道德的探求一直是但丁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试论江西民办高校人性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江西民办高校的人性化管理现状出发,针对当下对人性化管理认识上的误区进行批判,并从理论的高度对人性化管理提出了反思,从人性及人性假设的哲学高度入手,深刻领悟人性化管理的本体与容体及“人之为人”的人性假设,把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把人真正的当特定时空下的人来管理。  相似文献   

6.
在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中,"动物园"字眼屡次出现,却意义晦涩,主人公杰利与彼得,其语言行为以及社会关系均渗透着动物化因素。许多评论者运用的异化理论从物质层面给出了答案。而依据存在主义观点,这一意象反映出后进化论时代人类意识层面的焦虑——神性的泯灭、人性的降低,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和否定。"动物园"即指退化了的人类社会。从主题学视角看,类似意象还先后出现于多部美国戏剧中,传承并表达了对人类共同焦虑的人文关注以及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孟子人性观是先验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点混淆了问题的发生学意义和本质意义。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论观点来看,孟子人性观既不是先验人性观,也没有孤立于经验领域而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超越实在领域的、关于现实的人的超越人性观。  相似文献   

8.
在阐述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人性的来源及其内容这两个人性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揭示了人的总体特性及其对当今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启发,主张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坚持人性特点,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非常擅于对人性进行探索。他对人性的揭示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二战的反思,戈尔丁小说《品彻·马丁》是其剖析人性恶的力作。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本文通过解析《品彻·马丁》中主人公的人性观,探索总结世态人情中人性的复杂性,由此让读者深刻认识人性,深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先驱薄伽丘的《十日谈》,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文学、文化乃至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而作品的伦理革新精神是其不朽价值的主要体现。它一方面无情地讽刺、批判旧的中世纪封建伦理规范;另一方面又不动声色地描绘出新的伦理理想。《十日谈》所倡导的人类智慧与自然美景和谐共荣的自然伦理观,回归人性、融入社会的宗教伦理观,尊重女性、爱情平等、婚姻自由等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均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18,(1):31-37
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教育受到极大挑战,它让我们重新定义人性、重新思考知识的价值、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文章首先回顾了历史上人类利用技术改变教育的尝试,探讨了那些在教育中无法被技术改变的本质性因素;然后,文章从人的限度、技术的限度出发,提出"人只能由人来教,人不能由机器来教"的观点;最后,文章以技术为镜,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从身体到精神的双向交流,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区别于机器、保持人性。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认识教育的本质,并对学校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从《十日谈》可以看出薄伽丘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歌颂人性的解放、倡导对现实的追求和歌颂现世的幸福、提高人的价值否定神性、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对教权和封建君主权力的揭露和批判、真挚爱情和婚姻的向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民俗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存在,文学是表现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小鲍庄>中通过对社会组织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婚丧习俗等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描写让人们对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人性产生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陈辽先生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有将人性等同于西方人性论所谓的“人性”之弊,陈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观的理解亦有片面、肤浅之嫌。陈文还否认了人性在文学中的自发反映。在具体论述中,陈文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未能摆脱抽象人性观的影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缺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性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自由性、自觉性、能动性是人性的重要内涵,人性与动物性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曾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和哲学、美学角度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底层社会深受教会所推崇的禁欲主义与来世主义的束缚,压抑了人性。女性的地位更是卑微低下,被当作男人的附属品,毫无话语权。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环境下,群众对于人性的解放就愈加渴望,而黑死病的席卷更加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十日谈》就此诞生。作者薄伽丘揭露了教会的伪善与黑暗,提倡现世主义和人性解放,同时肯定了女性的地位,《十日谈》也因此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宣言书,带领人类开启了新的篇章,本文旨在具体分析《十日谈》对于文艺复兴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铁凝小说《大浴女》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不仅挖掘暴露了人性中的自私、狭隘、仇恨报复、情欲的放纵等丑恶,而且刻画了人类在自我忏悔、道德超越中体现的人性的善良美好。《大浴女》在人性善恶的纠缠与搏斗中表现了人类真实的生存境遇,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进行着精神与技术的抗争,精神信仰上的达观是人类能激发自我潜能并发明各种技术的前提。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类理性不断膨胀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精神危机,人类愈来愈陷入技术会将人类带向何方的恐惧与困惑中,人类不可避免地面对无知的未来。人道与人道主义围绕人性、人学核心要旨不变的情形下,其存在方式却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人如何从无家可归的人到人的复归都指向对人道、人道主义的重新反思与理解。作为有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人道主义的“力量假设”,现代人道传播在跨越时空中更加显现出其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无能为力,这种迫不得已为人道传播中人道主义的沉思与觉醒提供了思想空间,真正尊重人性在人之本质中的特质,承认他者的存在,并有能力包容与尊重他者,在不断显现的人之本质中彰显出人道主义不可或缺的存在并在人之本质中反思、践行与成就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王松岩 《考试周刊》2009,(45):240-240
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活动的一切变迁皆在人性之中,环境危机也是如此。环境危机正是人性的异化所致。人性的异化一方面表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宗教哲学的影响,霍桑对人性和人类的生存问题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见解。短篇小说《胎记》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折射出他在宗教人性观的影响下,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反思。霍桑借《胎记》指出,一味地迷信科学,妄图僭越人类受造物的身份与自然分离并抗衡,必将导致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20.
刘菲 《文教资料》2011,(22):109-1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创造活动本身。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中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