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明代云南卫所武职多因“洪武征南”或“洪武填南”入滇,亦有永乐元年(1403)京卫武职调入者,还有宣德、正统、景泰年间调入或定卫之靖难新官之裔。云南各卫约有3名、4名至7名、8名新官,整体数量不多但世袭职级较高,属于卫所中较有权势和地位的群体。与贵州等其他省区相比较,永乐时期几无新官调入云南卫所,应与沐氏与朱棣朝廷的关系及“云南兵”在靖难之役中的创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洪武征南群体,滇黔卫所中的靖难新官群体也值得重视,他们在地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靖难新官入黔者,各卫皆有,且整体职级较高.他们主要集中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宣德六年(1431年)和正统三年(1438年)入黔;在原籍地与原卫分布上,则与靖难"北军"的整体发展态势相一致而表现出局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惠济区岗李村发现明代《故武略将军李公墓表》石碑一通,碑文记述墓主李斌于明初从于行伍,后又参加靖难之役,因屡建战功,由小旗逐步晋升为千户,致仕后卒葬故里,其后世子孙亦承荫世袭千户之职等史实。关于"靖难之役",虽文献记载颇多,但作为碑刻资料目前尚不多见。新发现的李公墓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历史查证:"靖难之役"及其"攻破京师"解疑某次历史课堂上学生针对课前预习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朱棣发动的旨在夺取皇位的战争为何叫‘靖难之役’?  相似文献   

5.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因发动"靖难(削平祸乱)之役"取代明孝文帝朱允坟,成为明朝皇帝.……  相似文献   

6.
作为洪武朝的政治遗产,建文时期,洪武勋贵家族积极参与了建文帝削藩的政治决策过程,并直接执行了对燕王朱棣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建文帝及左班文臣对勋贵家族态度的日益转变,以及洪武勋贵家族身为武臣集团核心同燕王朱棣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这一群体日益失宠并受到打压与怀疑。最后建文政局在"靖难之役"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下走向崩溃,洪武勋贵家族自身也在随后的清洗中瓦解与重组。从而证明,洪武勋贵家族在建文朝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政治地位的动摇是建文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同时,洪武勋贵家族对建文政局的多重影响是由其政治角色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女仙外史>以明代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为背景,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唐赛儿的"复国"事业.唐赛儿是正义的化身,她的复国大业也得到了仙、凡、魔三界的共同支持,但这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作者将这一切都归之于"天命",以"天命"来解释历史成为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既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同时与明清易代时期文人特殊的创作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明朝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重典治国的方略,这一治国方针对一个新兴的王朝来讲有利有弊.但总体是弊大于利;“靖难之役”则是一场明初统治阶级内部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战。表面上看起来.二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是,民众基础对于一场战争的结果有着很大影响.而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又对社会的人心向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考察“重典治国”方针对明初社会民众基础的影响.可以加深我们对“靖难之役”结果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进步与变革中人民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靖难之役”并不是主张革新的文臣集团与守旧的亲王、武臣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谓藩王、武臣集团也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建文君臣并未实行过什么新政,而朱棣也并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削藩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大槐树移民是明初发生在山西的一次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移民。本文从元末社会动荡、靖难之役、山西形势三个方面探讨了明初山西移民的特殊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