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以点备课”以转变“教学服务职能”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作为备课前提,以“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猜测”作为备课基础进行教学线条设计的做法,把“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基础”放在了教学设计的首要位置,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赋予了个性化的理解与处理。  相似文献   

2.
“以点备课”以转变“教学服务职能”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作为备课前提,以“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猜测”作为备课基础进行教学线条设计的做法,把“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基础”放在了教学设计的首要位置,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赋予了个性化的理解与处理。  相似文献   

3.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本结合中学语教学,论述了怎样处理好备课中的“博采”与“约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点备课"以转变"教学服务职能"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作为备课前提,以"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猜测"作为备课基础进行教学线条设计的做法,把"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基础"放在了教学设计的首要位置,将"参考书提示的教学重难点"赋予了个性化的理解与处理.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而教学的“基础工程”是备好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备课。“学情”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基础;“教学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中心;“怎么教”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重点;“如何学”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关键。他们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构成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改造备课     
一、问题表现1.备课要求陈旧机械不少学校仍在沿袭半个世纪前的前苏联“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教案和教学,关注点集中在“知识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项目上,课型多是“传授———接受”式,教学过程单一刻板,缺乏活力,很少见到研究性、开放性、合作性等新课型。2.备课过程照搬照抄有的教师为应付学校的检查做低效或无效的备课,使教案成为“速成之作、应景之作”。有的抄袭参考教案,有的照搬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教案,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灵魂,教案成了《教师备课手册》、《教学参考书》的翻版。3.备课内容…  相似文献   

7.
备课备什么     
翻阅一本本备课本,发现很多教师备课都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会”或“掌握“什么知识,稍涉及的是“能力”、“意识”或“品质”等。再观其课堂教学过程,多是将其备课时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至于那些稍涉及的内容则变成了备课时贴上的标签,大都未能真正落实。这些备课与传统备课相比,只是在教学目标中多了些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的话语,至于课堂教学并没有实质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行为,我们以培植学校备课文化为抓手,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支撑,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机智的备课策略,着力创设备研结合的实践平台,构建起学校以研究、实践、反思为特征的备课文化。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适应课改的需要,努力创新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新课程标准下,原先的备课理念受到了挑战,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全新备课方法,理应在教师富有创造的劳动过程中生成。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贱,认为新课标的政治备课应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新课标将政治学科定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备课前应突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贱,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做法,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有些政治教师将备课视同于写写教案而已,设…  相似文献   

10.
自1993年实施“单元达标教学”以来,我深深体会到,真正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必须做到思想上、观念上的转变。把课后下功夫变为课前下功夫,即把教学功夫用在课前备课上。备课要针对“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的整个教学系统进行全方位备课。具体做法为以下几方面:一、制定出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操作化。它对学生的学习应达到的深度和宽度都作了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在教师 ,重点在课前备课。没有高质量的备课 ,教师在课堂上就会陷入盲目性 ,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得不到根本的转变 ,实施新课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新课改教师要先过备课关。教师应当如何搞好课前备课呢 ?笔者认为 ,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新的备课模式 ,以“学”定“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是教师备课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教师应该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用课改的新理念统率备课的全过程 ,摒弃陈旧的备课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有效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要使备课真正达到有效的目的,在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精美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遂川县在课改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个人钻研——集体讨论——主备课人发言——个人增减——课后反思”的教师“合作备课”新路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广大教师意识到教学时需要协同作战,单兵作战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大家迫切需要一个交流、沟通的场所,于是集体  相似文献   

14.
备课杂谈     
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师的备课也与其他教师不同。要全面研究这个问题,不是笔者所能办到的,这里只谈几个具体问题。备课与写教案“备课”与“写教案”都是教学的准备活动,但“备课”包含全部的准备活动,而“写教案”,只是准备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把二者“合而为一”了。这主要是由于领导者在检查教师  相似文献   

15.
肖川 《宁夏教育》2006,(9):71-71
于永正:强调“隐性备课”、注重“备学生”、“备学法”。张化万:主张“系统备课、换位备课、多次备课、板块备课”。赵景瑞:通过点线面等多角度去钻研教材、用足教材。窦桂梅:关注预设和抓“题眼”。闫学:提倡对文本进行“立体式的解读、深式的解读、有宽度的解读、有创见的解读”进行备课。盛新凤: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依据进行立体备课林良富:强调通过与文本和学生对话进行创造性思维备课。刘可钦: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不同教学思路的追问,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夏青峰:关注“为何而学、学习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作为备课支点……每个名师的备课智慧,都体现了教者超乎寻常的功力,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对于有效教学至关重要。下面,我就有效备课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传统的教师备课主要是“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而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备课不仅要重视“三备”,还应关注自身准备即“备己”。备课“备己”是教师学习、反思、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清醒认识、深刻理解,并积极主动地加以实践,提升自己并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发展。一、教师备课“备己”的意义阐释1.备课“备己”有利于教师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新观念,转变角色,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再也不能将知识灌输作…  相似文献   

18.
谈及语文教学改革 ,专家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新理念、新体系 ,一线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 ,似乎这个“新”字从学者的论坛一步就跳到了教师的讲坛 ,中间没有备课这一重要环节。试想 ,我们的备课依然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的老程式安排 ,课堂教学能体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吗 ?因此 ,在课改即将全面实施的时候 ,备课也当按新理念变革其形式与内容了。至于备课怎样改革 ,我跟一线的同行们一样 ,尚在摸索阶段。为了共同探讨 ,“敢竭鄙诚”,以求引玉。备课的改革 ,当然是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依据 ,把握…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但在具体的备课工作中,许多老师早已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是新授课,就会毫不犹豫地从复习铺垫开始,检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不可否认,这一教学结构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教学上来,就必须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变。为此,我们把改进备课的方法做为校本研究课题之一,组织全体教师一边备课,一边上课,一边研讨,结合具体课例,反思备课工作,总结出备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资源化+个性化”备课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起源于2001年9月,至今已历时四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不断追寻和探索,逐步摸索出并完善了备课的策略,丰富了“资源化+个性化”的备课思想,产生了整体的效应。所谓“资源化+个性化”的备课策略,是指备课首先必须资源化,广采博览,兼收并蓄,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放自己的思想,使自身的积累逐步丰厚。在学习、吸纳的同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化”他人为自己,不被资源的海洋所淹没。要从中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再去丰富教学资源。备课中,资源化和个性化,不是简单相加,而应和谐辩证地统一在备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