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以其公信力、权威性发挥着引领社会舆论的方向、传播主流文化的中流砥柱作用.新的媒介生态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想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工作,就要唱响时代强音,做亮时政报道;展现传统优势,做精深度报道;做活网络报道,放大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2.
坚持正面报道,唱响主旋律是党报的天职。然而主旋律怎样才能唱响,正面报道如何才能出彩呢?不少人认为正面报道读者不感兴趣,党报记者难当。其实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反面报道,只要是真正的新闻,都会受到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党报宣传的重要内容。说其重要,理由有三:其一,深度报道是权威媒体的优势,是大报风格的体现。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重要手段;其二,深度报道往往在重要时期。对重大新闻起着重要引导作用,是读者深刻了解党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的有效报道形式;其三,服务大局,推出典型,反映成就.深度报道有强势,有力度。  相似文献   

4.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5.
李佳鹏  张莫 《新闻战线》2023,(14):33-35
经济参考报挖掘“非标数据”捕捉经济新趋势,讲好“新职业”故事透视产业变革新动向,剖析“新形态”探寻发展新“势力”,聚焦“小单位”揭示“大创新”新亮点,以既权威专业又接地气的报道展现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有理有据地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舆论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如何唱响经济报道这一重头戏,使经济报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分量,更好地发挥经济报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是各级新闻媒体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刘文涛 《新闻世界》2013,(8):104-105
成就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介正面宣传的重要内容,它是记录历史进步轨迹,多角度、多侧面展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一种报道形式。长期以来,我们的成就报道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不足之处,影响了报道传播的效果。例如报道中“百姓视角”的缺失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三峡晚报》在十八大前策划了一组“美哉宜昌,快哉十年”特别报道,以百姓视角见证城市成长,通过以故事说成就、以人物写变化的方式,以小见大,由点到面,立体展现宜昌的十年巨变,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全媒时代,如何做到让重大时政报道在地方媒体精彩“落地”?作为市州级媒体的恩施日报,就重大时政新闻创新报道视角,紧扣时代主题、唱响主旋律,抓住重要节点、突出新看点,全媒矩阵传播、拓宽传播力,让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政治活动等时政报道精彩“落地”。一、紧扣时代主题,唱响重大时政报道主旋律在党媒的新闻宣传报道中,重大时政新闻担负着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日益复杂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里和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发挥主流媒体的报道优势,弘扬主旋律,报道好重要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宣传中特别是成就报道,常会有些宏观报道,题大文字长。这当然是需要的。但读者、老百姓每天生活在忙忙碌碌、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如果能抓住其身边的小事,特别能触摸到、感觉到的事情入手去报道,去展现我们的成就,其效果肯定更好,至少是读来十分亲切、亲近,易于接受。因为这种报道可以使人感同身受,接近性就更强。比如十六大宣传,发了不少宏观报道,列举了大量数据,这也很  相似文献   

10.
<正>全国两会报道是今年首场重大战役性报道,新华网以中英文访谈、网红Vlog等系列产品,探索更好地将主流声音拓展到新媒体平台、海外平台,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激发共情共鸣。一、访谈系列:唱响强信心主旋律,多维度展现社会新气象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推出中英文访谈系列产品,讲述代表委员履职建言的拼搏故事、基层代表扎根一线的奋斗故事、新兴行业年轻工作者的生动故事,大力唱响强信心主旋律,多维度展现社会新气象。  相似文献   

11.
伍丽云 《新闻三昧》2000,(11):24-25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电力企业改革方面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上,成为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的热点。有关电力企业经济趋势的深层次新闻分析、经济分析一类的东西则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热情。1994年至2000年期间,围绕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焦点热点问题,我深入采访、调查研究,采写了20余篇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案件报道正以其特殊的报道内容日益引起读者和舆论的关注。但时下也有些报道为满足少数读者的猎奇心理,单纯注重商业效益,使案件报道应有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甚至造成了诲淫诲盗、污染视听。腐蚀社会的恶果。作为党报的政法记者,结合自身采写经验,我认为一篇合格的案件报道,要避免上述不良倾向,就必须强调案件报道的社会性与新闻性的高度统一。新闻性,是指案件报道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及时、生动地把新近发生的重大案件真实地展现给读者。社会性,则是指案件报道与其他报道相比较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特点。具体包括…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闻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提高党报经济报道的权威性、可读性与贴近性,笔者认为要创新——突出新思维寻求新突破;要准确——唱响主弦律把握大方向;要生动——体现服务性,增强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有些都市类媒体对弘扬主旋律的典型报道兴趣不大,以为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如果能突破陈旧思维定势和报道模式,探寻时代需求与读者需要的结合点,就能大大提高报道的可读性甚至是必读性.这里以《楚天金报》几组重大典型报道为例,谈谈我们在发掘典型人物人格感染力,提升舆论引导力方面的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宣传中特别是成就报道,常会有些宏观报道,题大文字长,这当然是需要的,但读者、老百姓是生活在每天忙忙碌碌、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如果能抓住其身边的小事,特别是能触摸到、感觉到的事情入手去报道,去展现我们的成就,其效果肯定更好,至少是读来十分亲切、亲近,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6.
蔺洪生 《新闻导刊》2004,(5):29-29,52
近年来,郑培民、任长霞、许振超等典型报道之所以可渎可学并入耳入心,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作者将笔触延伸到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通过揭示“人之常情”,使他们的形象更为丰满、亲切、可信;通过反映多彩人生,使他们的高尚品格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也告诉我们,大胆突破以往思维定式与报道模式,在典型报道中突出先进人物人性美和人情美,不仅有利于发挥媒体的组织动员功能,而且能增强媒体的权威性与感染力,赢得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17.
全运回眸     
全运会报道,说到底是一场新闻竞争。作为主场作战的东道主媒体,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展现的水平,在全国同行和读者中备受瞩目。市场和读者的广泛认可,山东省委和全运组委会主要领导的热情肯定,省外同行由衷的称赞,为大众报业集团的全运会报道画上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18.
《农村新报》作为《湖北日报》的农村版,是省委全面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自然具有省委机关报的属性。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三农”报道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才能真正体现“为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的办报宗旨,当好“农民致富的参谋,基层干部的帮手”。那么,怎样才能唱响“三农”报道的主旋律呢? 一、唱响主旋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三农”工作新形势,理直气壮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新台阶,农产品实…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党报能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三贴近”,成了很长时间以来报业普遍提倡的办报宗旨。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开始重视为读者提供服务,采用许多新颖的报道形式,其中,“实用性报道”(也称“服务性报道”)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种实用性报道与一般新闻报  相似文献   

20.
微博时代的十八大,@人民日报不辱使命,其微博报道以巧妙的策划、丰富的形式、即时的播报和频繁的互动展现了微博时代党代会的风采,其接地气的微博报道提升了十八大期间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报道策略尤值一提。巧妙设置议程以营造意见氛围,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