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今之高考作文,较古之殿试策问,二者在精神实质、形式和作用等方面有特别明显的相似之处或继承性.故考察古之殿试策问,关照今之高考作文.不论对于正确认识科举制度,还是对当今高考作文的改革与发展,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前期殿试策问与时政关系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殿试策问"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衡才选士的价值,更具有很强的时政性.清代顺康雍三朝科举曾行之以策论,皇帝往往以制试诏阐述问策宗旨,问答之间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吏治、民生民食、风俗教化、河患与漕运等.殿试策问的流程反映了清代殿试策问制度的日臻完善,策问较之其他科考形式,更有利选拔真才实学与贴近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3.
策问是清代殿试的主要形式,涉及治国方针、吏治、漕运、儒学、军事等诸多内容。由于清代军事活动不断,军事类策问备受统治者重视。清代殿试中有36科出现军事类策问,涉及开设殿试的顺治至光绪九个朝代,与清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探究清代不同时期殿试军事类策问题目,管窥清代殿试演变和军事形势变化的全貌,并从中归纳出几个显著特点:选题涵盖面广,考试内容丰富;结合军事活动,问题时效性强;注重历史借鉴,忽视当代分析。  相似文献   

4.
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主(专著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今之学者的治学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和分析了清乾隆朝殿试策问中史学考题的内容、出题形式及特点,揭示出乾隆时期一系列大规模官方学术活动的开展,是造就这一阶段史学繁荣的根本原因,此正是统治者高度重视史学的政治功能与社会效用所致。由此笔者提出结论:当下的科举史研究,大多探讨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考试程序,殿试对策的语言艺术和试卷的文献价值,较少关注殿试策问本身的内容、思想倾向、命题技巧,及其中所体现的政治与学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如能从这一角度入手,不仅能丰富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且必能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学术史和科举制度史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文学之美     
文学之美,有优美、壮美、凄美。 优美者令人陶醉,如古之孟浩然、王维,今之徐志摩、冰心。读其文字,如行山阴道上,如游西子湖中,恍惚徜徉,心旷神怡。 壮美者令人激昂,如古之辛弃疾、陆游,今之郭沫若、殷夫。读其文字,如闻金戈  相似文献   

7.
《师说》是一篇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散,也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章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对比手法的有效运用便是其中之一。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古之圣人不仅从师,虚心求学,而且“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相似文献   

8.
勉学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相似文献   

9.
古代殿试策问发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策问试题是以文章形式出现的,其发问的方式很特别:先发论,在论的基础上再发问,以论带问.策问发论多以儒家经典为缘起和依据,以正史为线索.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殿试科举本身是一种政治录用,它选拔的是文官而不是思想家,它需要用儒家思想(官方意识形态)来检测士子的政治素质,也需要在政治思想方面对应考士子作出引导和规范.策问以儒家经典为发论依据,促使科举士子只能在体制下言说,但同时也让答题士子学会了偷懒和取巧,因为答案已经隐含其中.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传统的修身方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内容。对此,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之祖孔子多有论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相似文献   

11.
公正是高考命题各个环节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人们在追求命题公正实践中又面临公正的两面性、相对性和复杂性。高考试卷命制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试题内容、试卷难度、题型设计、试卷组配、试题情景等问题都关涉公正的两难选择。实现高考命题公正的基本途径是牢固树立考试公正理念;建立命题公正性审查制度;加强国家考试题库的建设;着力提高命题者的公正素养。  相似文献   

12.
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推荐和考试。究竟使用考试方式还是推荐方式来选拔人才,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台湾在大学多元入学考试中尝试使用推荐加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从1994年开始实行,目前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本文探讨台湾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所使用的多元化推荐入学考试方式的由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推荐制;日本的大学推荐入学制;台湾曾经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实行的保送生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实施“高考制+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理论和方法,对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考形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变革传统的"千校一卷"的高考形式,实施"高考制 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构想:即将高职高专招生考试从目前的高考体制中剥离出来,使高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二是"高职高专院层次";对应目前的高考制度,前者为常模参照考试,主要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后者为标准参照考试,用申请制替代目前的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4.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个省区2007年新高考在实行的第一年取得了成功,新高考方案各具特色。江苏省2008年的高考方案已经公布,此方案又不同于前四者。新高考既是1999年高考改革的继续,又是以考试内容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新高考方案突出了综合性,增强了针对性,地方特色鲜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广东省高职类招生考试制度调查发现,一次性集中考试存在不公平,专业实操考试的科学性、完善性有待提高.其改进措施是:明确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建立多元化的入学标准;实行招考分离,简化招生事务;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  相似文献   

16.
准考证作为考生参加高考的唯一凭证,是高考制度的一个实物缩影。本文依据准考证上的关键信息,旁及相关的一手档案文献资料,从高考科目、高考时间、高考日期三个维度对70年高考制度的变迁展开探讨。70年来,保证人才质量和减轻学生负担是高考科目改革的核心要义,从分科考试走向选科考试体现了兼顾二者的不懈探索。高考时间从逐步增加走向科学合理,但由于高考时间缺少明文规定,1978年至1979年部分省份曾出现高考时间可以延长的特殊情况。“文革”前高考的开考日期变动不居,恢复高考之后则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高考科目调整属于高考内容改革,触及高考改革的核心领域,牵涉面、覆盖面比较大,在改革中往往会呈现反复和曲折的特点。而像高考时间、高考日期等规范性改革属于高考形式改革,主要起规范和约束作用,呈现逐渐走向稳定和合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云海工程"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导向之后实施的一项高考综合评价改革。"云海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完善高考成绩评价制度,丰富高考成绩单的信息内容,综合地评价考生,为考生自我了解、填报志愿等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支持。"云海工程"是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高考改革策略或政策都是一定价值选择的结果。"效率与公平"是建国后我国高考改革政策演变的核心价值选择,在高考改革政策价值取向上主要经历了从关注考试本身的效率逐渐走向关注人才选拔方面的效率;从关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逐步走向关注"尊重差异下的公平"的演变。针对目前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未来的高考改革政策应当体现出关注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使高考功能定位实现从"选拔性考试"向"适应性考试"转变;在高考内容上强调"素质立意";在招考形式上建立"一主多元"的招生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9.
高考改革是一个争论纷繁的话题,但其改革的步伐从未间断:从考试科目、命题方式、招生方式到招生体制;另一方面,高考的改革由于历史的依赖、传统的依赖以及社会公平的诉求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始终在统一考试、分数至上这一"黄金标准"下悄然而为。高考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坚守教育公平?途径有二:一是坚持统一高考,一是坚持招生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经历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统一招考的过渡。高考制度具有计划性和统一性两个特点,高考制度的建立是当时特定社会政治背景下的产物。1952年的高考是今天高考制度的起始,它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启了中国的高考时代,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是我们不应忘却的一个重要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