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兵 《内江科技》2007,28(10):109-109,132
我国的56个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本文对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探讨分析,得出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与开发并行,才能发挥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保持我国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旅游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民俗旅游作为具有辐射面广、拉动力强、贡献率高、消耗低、污染低、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在民族文化和客体文化的相互作用下,民俗文化旅游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问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俗旅游是以欣赏各民族民俗风情为对象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方式,是近年来旅游活动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对满族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分类探讨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实施。  相似文献   

4.
加大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发展最大的资源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一旦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消失,旅游资源面临枯竭,民族地区的发展会停滞,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就会中断。民族地区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如何对待地方民族文化的问题。要发展旅游必须保持文化独特性;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又必须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于是民族地区出现了为了发展旅游,积极挖掘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文化,发展了旅游却带来学习西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冲突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卢龙县首阳山孤竹文化产业园旅游开发为例,从孤竹文化遗产的文化氛围营造、文化内涵的时代传承、民族生活风貌与旅游产品对接等角度对孤竹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为其他地区开发古代民族文化遗产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旅游社会学角度。以广东省乳源瑶族旅游发展为例.对旅游目的地传统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变迁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对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现代化的矛盾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内在发展的一致性.探讨基于传统民族文化开发的旅游发展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成毅  张小林 《科技风》2013,(21):185-186
创意开发是湘西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它对以湘西州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表演产业、体育节日庆典或赛事活动、体育旅游产业以及体育现代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今后在民族传统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等方面应作进一步努力,以实现湘西州民族传统体育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对民族文化造成了破坏,促使民族文化日渐消亡。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使开发和保护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地区的主体旅游资源是在优美草原风光背景下的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因而其主要旅游产品是民族风情产品.然而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民族风情产品的开发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为此,坚持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悠久醇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充分认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自寺价值,全面理解旅游产业开发的内容,正确把握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旅游强国目标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郭雪  唐善茂 《科技广场》2006,(10):11-12
民俗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中一道新兴的亮丽风景线。中国,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国,具备了开发民俗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本文在分析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民俗旅游开发的主客观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探讨湘西自治州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路,希望能对湘西自治州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俗旅游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形式。民俗文化的差异性对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黑龙江省的民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是其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但就其所拥有的现实的及潜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而言,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成为客观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打开窗口 传承美丽——浅谈湟中农民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湟中农民画溶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民间绘画艺术为一炉,以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民族特点为创作背景,从当地民间刺绣、剪纸、皮影、藏毯、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民族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并从塔尔寺佛教壁画、“唐卡”画、酥油花、雕塑、法器、供品等宗教艺术品中寻找启示,有选择的借鉴不同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的造型、构图,用色、线描以及特殊的表达方式等艺术语言。博采众长,潜心研究、取含创新,丰富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自成新貌。形成了以汉藏文化为主而独具艺术风格的现代民间绘画,成为青藏高原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利用当地的艺术资源开发农民画可以使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一代代湟中人民沐浴着美成长,更使之成为外界了解美丽而浑厚的湟中文化的又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4.
刘换菊 《科技广场》2014,(8):214-218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巨大,开发基础雄厚,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是北京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对京郊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民俗旅游发展的新举措,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走访的方法,对京郊民俗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解近年来北京民俗旅游迅猛发展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北京民俗发展过程中相应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北京民俗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贺国香 《金秋科苑》2009,(8):183-183,185
湟中农民画溶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民间绘画艺术为一炉,以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民族特点为创作背景,从当地民间刺绣、剪纸、皮影、藏毯、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民族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并从塔尔寺佛教壁画、“唐卡”画、酥油花、雕塑、法器、供品等宗教艺术品中寻找启示,有选择的借鉴不同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的造型、构图,用色、线描以及特殊的表达方式等艺术语言。博采众长,潜心研究、取含创新,丰富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自成新貌。形成了以汉藏文化为主而独具艺术风格的现代民间绘画,成为青藏高原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利用当地的艺术资源开发农民画可以使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一代代湟中人民沐浴着美成长,更使之成为外界了解美丽而浑厚的湟中文化的又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6.
杨凤  周道平  蒋作文 《内江科技》2009,30(11):123-12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州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对体育旅游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通过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重塑现有体育旅游产品形象、打造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培养具有湘西州民族文化和体育旅游综合素质的旅游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了关于呼伦贝尔民族旅游开发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论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呼伦贝尔民族旅游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全面、协调的发展"是呼伦贝尔民族旅游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是呼伦贝尔民族旅游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旅游资源作为一类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多元化、公共性等一系列鲜明特征。开发时应正确认识评价民俗旅游资源,并遵循可持续发展、分期开发等开发原则,加强管理,以确保开发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对旅游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泳洁  王月娥 《情报杂志》2004,23(4):115-116,118
阐述了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对地方旅游业的作用和对旅游文化的形成及影响 ,并提出了开发文献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纳玛磋 《科教文汇》2008,(14):140-140
大多数西部民族地区是个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厚、历史文化悠久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民族文化的重建等。但是大量的旅游人流带来外来文化,涵化了本土文化,使本土原生文化产生很大的变异。本文从西部民族地区在节庆、婚俗等文化旅游的变异现象出发,分析这种文化旅游的异化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影响,并探讨了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