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构建建筑装饰专业校企互利双赢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良性供求关系,需将原有的"学校—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学校—企业—学校"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体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制度是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在山东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系统培养理念角度剖析山东省的人才培养制度,发现存在各级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层级衔接不畅、封闭的学校教育使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的人才培养沟通机制不力等问题。解决山东省人才培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各级学校之间人才培养层级的衔接;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科院校评估整改阶段应致力的几个"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估整改阶段,总结以往办学经验的不足,对学校的现实发展作出科学审视,并面向未来作出长远规划,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新建地方本科学校尤其应抓住评估整改的机遇,将评估整改与提高发展相融合,评估“外”作用与学校“内”发展相融合,发扬传统与改造创新相融合,巩固成果与提高质量相融合,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学校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以立德树人为灵魂与使命。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落实,需要坚定人才培养的方向,深刻把握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分科性与综合性相统一、说教性与体验性相统一、独立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等规律,以贯通育人、融合育人、整体育人、协同育人为着力点,推进学校教育实践创新,提升立德树人的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电气类工程技术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链接,提出了电气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方案。该平台系统实现学生工程实践型—创新型—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阶梯式培养模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培养能力,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高级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订单式循环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酒店针对行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学工交替的一种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适应了酒店业对人才培养及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实施订单式循环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合作酒店全程、全员的参与到其四个运行阶段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实现了学生理论—实践的循环交替、岗位技能—职业能力的逐步提升。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校企之间、合作企业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在调研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难点并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提出破解之策:遵循“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理科思维与工科实践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专业课—讲座课—实践课”全链式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模式;植根理科思维于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将“物理—器件—系统”关系链、“纳观—微观—宏观”多尺度学术视野、“物理—数学—数值建模”并行工程方法进行全流程融合,提升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推进以“一生一芯”为目标的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将优质企业技术资源、前沿科研成果和典型复杂工程问题,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反哺于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案例经验材料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之间的对话,总结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使命驱动,强化理科思维培养,提升自我拓展能力”的成长型“心智结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教育内部形成的职教与成教、普教、高教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的现象在阳信县已被打破。一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与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相渗透,与高等教育相衔接,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已全面“通车”。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沟通。允许县职业中专和成人中专交叉招生,交互办班。以职业中专为助学主体开展部分专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目前已开考15个专业,基本覆盖现有的专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普通学校均可和职业学校实行合作办学,通过互选课程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同时,通过综合性…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源于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践。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立足于专业,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构建"以校为主,校企融合"的培养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由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参与专业通识延展式、主辅课程式、平行链式等形式的课程结构的构建;学校与企业一并实施"人才需求剖析—岗位能力对接—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顶岗实习跟踪"五个教学要素的循环。实践证明,"以校为主,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是一种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与企业培训的相同之处,就是面向职业岗位培养学生和员工的职业能力,使之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对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与企业培训的研究,建立一套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师资的统筹与对接,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成为一个统一的职业培养体系,在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教育内部形成的职教与成教、普教、高教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的现象在山东省阳信县已被打破。一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 ,与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相渗透 ,与高等教育相衔接 ,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已全面“通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沟通 ,允许县职业中专和成人中专交叉招生 ,交互办班。以职业中专为主体开展部分专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目前已开考15个专业 ,基本覆盖现有的专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普通学校均可和职业学校实行合作办学 ,通过互选课程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同时 ,通过综合性…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系统、开放、动态等特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模式陈旧、理论研究不深入、盲目借鉴等问题。需要站在社会与学校相融合的视角,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科学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IT项目工作室—创业园+IT企业软件开发中心—IT服务门店",充分体现"学校、企业"双元和学生"创新、创业"双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体系改革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正>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于1951年,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部市共建,交通特色与优势明显,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前身是1951年为修建川藏公路、建设大西南而创办的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后几易校名。1960年,改建为重庆交通学院,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相  相似文献   

15.
校外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联系,纳入教育体制的重要环节;是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与未来需求相对应,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是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相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正>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于1951年,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部市共建,交通特色与优势明显,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前身是1951年为修建川藏公路、建设大西南而创办的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后几易校名。1960年,改建为重庆交通学院,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相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传统的"知识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的现状,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入手,提出中职学校"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步配套优化重构的双维度课程体系,实现中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式递进。  相似文献   

18.
梧州学院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遵循理论到实践、又回归理论的思路,主要依托工商管理系的代理记账公司与学校大学生发展中心的小微企业这两个实践平台,采取理论认知—会计实验—会计实践—理论反思"四级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能将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岗位的实践很好地融为一体,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对接从业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用,用多轮实践来锤炼学生的实战能力,形成独特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PDCA循环由戴明提出,以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工作循环模式来推动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人才培养工作也是一种产品的实现,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改进管理体系,通过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教育—人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和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体现个人主体性与类性相统一、多元性和非排他性相统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践行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相统一、知行合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