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见 动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它通常用来表被动。例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蔺列传》)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个例句中,“见 动词”结构就是用来表被动的,这里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课文中有几个问题需讨论一下。一、“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投”,当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史记》是这样标点的:于是怀石,遂目(投)[沈]汩罗以死。由此看来,中华书局认为“投”字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好几处提到屈原之死,都  相似文献   

4.
主语不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这种句式叫做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多用“被”字,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则复杂得多。请看《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为天下笑。前两句是用介词“于”表示被动,第四句是用介词“为”表示被动。  相似文献   

5.
《屈原列传》教学三疑甘肃/魏泽民一、“恒”“怛”不通,疑为字误。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一版)《屈原列传》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注释中将“惨恒”二字写作“惨怛”,解作“内心悲痛”...  相似文献   

6.
“蹄敫”补注云南云县一中金元中《促织》:“牛羊蹄各千计”,课文注:“意思是牛羊各几百头。蹄,就是脚,见《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只讲了“蹄”的意思,“”的含义没说。“蹄”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是“肛门”。《史记·货殖列传》:“马蹄千...  相似文献   

7.
定稿本《辞海》屈原条云:“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这是一九六三年未定稿的照录.姜亮夫《史记屈原传疏证》亦云:“正则、灵均,皆屈子化名,而字义亦与‘平’‘原’相应.”这样说来,屈原的名、字则有新的歧异了。按《史记》列传卷二十四屈贾列传云:“屈原者,名平.”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名平、字原,再无他名他字。那么,说屈原有“化名”或另有名字,即是对屈子自云不同理解而来.  相似文献   

8.
词汇丰富,是汉语有别于其他语种的特点之一,即使是表示事物同一内容和意义,也往往有多个语汇。在古汉语中,仅仅表示“水边”这一意义的,就有20个词语之多。试分析如下: 滨——(bin)例如:“屈原至于江滨。”(《史记·屈原列传》)  相似文献   

9.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正解安徽宁国中学汪秋明初中语文一册选自《韩非子》里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又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语,《史记》作“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人教社《教参》在翻译《韩非子》语时说:“扁鹊(在进见时)...  相似文献   

10.
高天友 《学语文》2011,(3):59-60
《淮阴侯列传(节选)》(见苏教版《(史记)选读》)篇末太史公评论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其中“学道”二字如何理解.选文未加注释,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参考译文”则把这几句话译为“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相似文献   

11.
论论侯生其人沈振海《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篇章,其中信陵君是太史公着力刻画的人物。古人对此多有评论:“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使公得意文”(茅坤《史记钞》),“文二千五百余字,而‘公子’字凡一百四十余,见极尽概慕之意。...  相似文献   

12.
据《史记·屈原列传》,知《怀沙》为诗人的绝笔(“怀沙”不必解释为“怀石”,而《惜往日》显系伪作)。《怀沙》  相似文献   

13.
《史记·屈原列传》史料来源复杂,不同部分性质迥异且文本功能有别。本传中长期困扰楚辞学者的文本问题,之所以从纯文献学角度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因为混同了不同史料的性质与功能所致。明清学者将此传与《伯夷列传》、《老子韩非列传》称之为“传之变体”,正是着眼于此类传记极强的议论抒情性,实际上它们相当于人物的“精神传”;若从文章学角度来分析“变体”,体现的是司马迁独特的“插叙”、“遥接”艺术。《屈原列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史,文中投射进去了司马迁自己的影子,评估此传在屈原研究中的文献价值,不能忽视它在《史记》中体例、寓意、文法诸方面的特殊性。从本传“太史公曰”乃至《史记》其他篇目传赞的顿挫规律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史记·屈原列传》被选人中学课文,其中有一句为:“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座,故死而不容自疏。还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法移,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昭然泥而不滓者也。”中学课本和其他的书上都把“自疏”属下旬,成为“故死而不容,自流浪洋污泥之中”。而由我校教师雷庆翼撰写的《楚辞正解》(学林出版社199q年7月版)《(屈原列传)及总》中说:“‘其志洁,故其称物等;其行廉,故死而容自疏’都是根据《离骚肠内容来赞杨屈原的,上有‘其文约,其辞微’等语。屈原在《离任》中以苦物自喻;他本来说过‘何离心之可同兮,…  相似文献   

15.
《史记·屈原列传》载有楚上官大夫欲夺屈原宪令草稿一事,学者对此向有异说。近读张永鑫同志《上官、屈原夺稿辨》(见《文学遗产》季刊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一文,颇受启悟,遂对“夺稿”一案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草成此篇,以就正于张永鑫同志及诸位方家。我认为,对“夺稿”一案首先须辨明两个问题:一是司马迁对此事记述的原意如何,二是事情的本来面目应该如何。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可混淆。先说司马迁对此事的记述。《史记·屈原列传》云:  相似文献   

16.
《屈贾列传》中的长沙王陶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贾谊曾先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为文帝少子刘揖①,而长沙王的姓名《史》《汉》贾谊传中均无注。《资治通鉴·汉纪·文帝纪四年》胡三省注长沙王“吴差也”。由此知长沙王非刘氏宗族。《史记·汉兴以来...  相似文献   

17.
《屈原列传》中有这样几句话: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课本注:夺,夺取。笔者认为,这样解释十分牵强。首先,从“夺”字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来看, “强取”、“夺取”之意较常见,另外还有“改变”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新教材第四册(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个活动题: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请以二人的不同选择为话题展开讨论,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小论文,主题为: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这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的《屈原列传》和第二册《离骚》的基础上设计的一道综合活动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讲使动用法,下面两例是常用例句。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认为上两例存在“使动用法”,大可商榷。先看例①。高中语文及《教学参考书》等认为“归”为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20.
名虽“列传”,实乃杂文──读《史记·伯夷列传》刘洪仁《史记·伯夷列传》是一篇比较特殊的文章。它位居七十列传之首,可它实在没有起到“带头”与示范的作用,而是明显与后面的大多数列传不同:“列传”作为一种人物传记,本应以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为主,可这篇伶记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