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者首先分析了“以人为本”师德观的产生,认为“以人为本”师德观的内涵应包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学术为本三个主要方面,最后,概括了新时期的师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
“双证书”课程是高职课程发展的方向,它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不同质的领域知识进行了融合,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双证书”课程设计类型以能够将知识与职业工作统一起来的融合性课程设计和更能培养知识运用能力的专题性课程设计为主要形式,其主要内容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课程内容的呈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以强调社会化为特征的先秦美学与以关注个性化为特征的魏晋美学 ,分别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两种互补的美学形态———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基础。因而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一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形成了以考点、考纲为主要指引,以教师"满堂灌"为主要特征,以提高考试分数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切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一旦离开了考试,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学。长此以往,教师就是依照考点和考纲进行机械的重复,教学变得枯燥而乏味,更谈不上学科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与提升,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作为教学管理者和实践者,我们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变革,概括起来就是,在保持三个"不变"的基础上坚持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5.
《河北教育》2011,(2):31-32
李本松在《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再思考》中指出,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在以物为主要对象的企业管理中,实施这样的管理,有助于企业出精品、出实效。但在以人为主要对象的学校管理中,照搬这种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就不行了。  相似文献   

6.
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增进高中学生创造能力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高中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成为课堂实践、探讨的热点。探究性学习能凸显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  相似文献   

7.
结合古文字形和《说文解字》,探讨“教”和“育”的本义,揭示我国古代教育是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要内容,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以棍棒纪律为主要手段,并阐明我国近代教育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的教育方式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顾名思义,所谓农广校,就是主要以培训农民职业技能为主要职责的学校。新疆兵团的农广校开办较早,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建立了,并以各师局、团场分校(工作站)为基点,以教学  相似文献   

10.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重视学生体能要求和体育成绩,新课程中的体育教学倡导“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贯穿了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它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清代浙派领袖厉鹗一生创作以描写江南山水为主要题材,堪称山水诗人。厉鹗的诗歌中,描写山水的诗作占大部分,包括与友朋同游、自己孤游和重游;游山玩水,杭州西湖的各大美景在诗中展现,而且各个季节、时间都有涉及,纷繁复杂。诗人沉浸于山水之中,与其人格及当时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从《文选》中的山水诗萌芽到厉鹗笔下的山水诗,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奇特、冷艳,多写咏仙讽鬼题材,被称为"诗鬼",形成自己独特的"长吉体"。成为我国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本通过对李贺诗歌的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他的诗歌自成一体的原因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元代诗人廼贤上京纪行诗中的寻根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廼贤是元代后期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曾于至顺年间从家乡江南来到大都,并前往上都进行观礼巡游,期间作了31首上京纪行诗。廼贤的上京纪行诗,或粗狂奔放,或清新隽永,透过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华化的少数民族作家,虽生长于中原,却深深地怀念着塞外,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14.
梁清标是清初一位有特色的诗人,他虽然是《贰臣传》中的人物,却与其他贰臣诗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中既没有故国之思,也没有失落之叹,更没有表现出江南贰臣诗人身仕两朝的负罪感。其诗大多表现馆阁之臣的闲适生活和对新朝、新君的颂美之辞,风格清平蕴藉,在创作上开王士祯的“神韵说”之先声。  相似文献   

15.
戴复古一生飘游江海,诗鸣东南半天下。作为江湖诗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台州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文学家,其人其诗浓缩了东南沿海及江湖文化的诸多特质:心慕手追、老而益切的归宗情结,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江湖本色,身为布衣、敢犯龙颜的民主意识,坚忍不拔、诙谐乐观的草根风格,不拘一格、博采众长的兼容思维。  相似文献   

16.
王绩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以妻子为描写对象,即最早从事婚姻诗创作的诗人.王绩在其婚姻诗中,不仅以"野人"与"野客"等自称,而且还戏称其妻为"野妻"与"野妇".由于这些"野"字的存在,使得王绩的婚姻均充满了"野"味、"野"性与"野"趣,因而极具审美特点.王绩于婚姻诗的创作,不仅拓展了唐诗的题材领域,而且也影响了时人与后人,而使婚姻诗成为了可与山水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  相似文献   

17.
赵翼兼具史学家和文学家二重身份,其史学上的知识积累以及相关的专业兴趣、思维习惯等,影响了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选择偏好咏史怀古以及典章制度的记录;喜欢在诗歌里考证事物的历史变迁、源流与发展;论诗时以诗考史、援史证诗,同时具有宏观的诗史意识以及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反过来,作为诗人的赵翼也对他在史学上的成就及其史学观念的形成构成一定影响,两种身份之间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们往往比较关注闻一多留美期间以及回国以后这两个阶段的诗歌创作,而对其在清华读书时期的早期新诗创作重视不够,理解存有偏颇。有学者认为其早期新诗的总体特征是带有初涉人生、初入宇宙的孩童在睁开婴儿般的双眼时的新奇、神秘、欢喜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儿童眼光、儿童心理、儿童情趣并不是闻一多早期诗歌所要表现的终极内容,而只是诗人观察与感悟外在世界的一种独特方法,是诗人把握与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思维范式和艺术技巧。艺术化地抒写人生感悟,是闻一多早期新诗创作的基本特色;同时他的部分诗歌作品也带有明显的理性过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杜甫籍占襄阳,虽未到过襄阳,然考其诗作,对襄阳有着乡情,甚至一度产生隐居此地而终老的想法.襄阳人怀念这位"乡贤",更因为他是人民的诗人.探寻古迹,追访史籍,知襄阳亦有"杜甫旧居"、"杜甫墓"等纪念性建筑,说明襄阳人亦爱自己的诗人.  相似文献   

20.
盛唐气象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既有时代主流之属———开阔壮大、蓬勃向上,也有个性之音———恬静安乐。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诗人,在其作品中表现“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始终是孟浩然自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