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飞锋 《青年记者》2010,(18):11-12
假新闻虽是新闻界深恶痛绝的公害,却屡打不绝,除了个人主观造假或故意放纵造假外,新闻媒体屡被忽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的新闻可称为"被策划假新闻"。揪出"狐狸尾巴",媒体才不会被忽悠。"被策划假新闻"的"狐狸尾巴"有很多,最常见、最典型的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2.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3.
陈颖 《中国广播》2009,(8):26-28,51
眼下假新闻为什么有泛滥成灾的趋势?原因错综复杂,这当中,新闻记者被社会上提供的假线索“忽悠”,最终被误导炮制出假新闻也不乏案例。笔者试从假线索这个假新闻源头入手,就假线索为什么层出不穷、新闻记者应如何进行线索打假进行阐述,为新闻记者增强“防骗术”略支小招。  相似文献   

4.
自策划新闻,从字面涵义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媒体主动策划的新闻."故意"和"下意识"的"自策划假新闻"一旦败露,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显然比一般的假新闻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自策划新闻还是越来越多.媒体在经历一次次自策划新闻的"洗礼"后,逐渐"尝到了甜头",这也成为制造"坏新闻"的温床.  相似文献   

5.
周婷 《青年记者》2014,(1):35-36
假新闻指违背真实的新闻。①假新闻年年有,并不断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有些假新闻,通篇看好像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然而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种看似真实的新闻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并非因为事实造假,而是因为新闻中部分新闻要素失实或被遮蔽了。表现形式2011年对于"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公众对这件事情的思考被媒体报道引向一个极端:认为18个路人冷漠无情,见死不救,有网友甚至对肇事司机和18个路人进行"人肉搜  相似文献   

6.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很痛恨假新闻,但是什么是假新闻呢?可能一般人会认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才是假新闻.这类假新闻往往比较吸引人,尤其是被戳穿以后,会有较大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8.
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箱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造假记者訾某供述节目中的一切都是自己摆布、导演并拍摄的,播出这条假新闻的北京电视台为此公开向社会道  相似文献   

9.
新闻打假,教育先行.今天在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记者、编辑、主管,他们对新闻真实性的道德坚守,对假新闻的认识和态度,对假新闻成因的分析,对如何避免、减少假新闻方法的掌握,对新闻造假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一旦新闻造假可能付出的代价的认识,无疑对他们走向新闻传播一线后如何对待假新闻有着基础性的重要影响.对新闻专业学生加强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将假新闻扼杀在萌芽状态,不失为一种前瞻性、预防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假新闻源源不绝,社会、娱乐、科技等领域都难逃"此劫"。各大媒体更是纷纷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其中有最富有想象力的假新闻、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最让人作呕的假新闻等。而最近出现的"纸包子"的假新闻更是冲击公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夏天的假新闻"纸做的包子"震惊了全国,而策划制造这起假新闻的主角就是北京电视台的临时聘用人员訾某,这起事件使人们不得不反思媒体临时聘用人员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杂志在刊载2003年十大假新闻时,有个特别说明,说的是:非典肆虐期间,不少权威传媒的报道严重失实,“这些新闻和事实相差甚远,毫无疑问应列入假新闻范畴,甚至还有望被评为2003年度客里空最假新闻奖”,但由于它们“都是依据权威新闻源而发稿”的,造假的板子不能打在媒体和记身上,因此,拟“报请有关部门授予‘2003年度假新闻特别荣誉奖”’(见该刊2004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13.
张艺馨  吴翔 《传媒观察》2012,(10):59-61
电视的节目造假问题是一个被掩盖的海底冰川。这是因为电视本身特有的技术原因,和节目产品生产环节的程序复杂性,更容易造假并自我掩盖,因而也长期被低估。所以直到21世纪初,有关假新闻、媒体造假的案例更多来自对于报纸媒体的统计。事  相似文献   

14.
坏新闻     
不真实、不清晰、不科学、不适当的新闻,可称之为坏新闻。如今虽已不是假大空的时代,但坏新闻仍然不断滋生且多种多样,比如来源不明新闻、自策划假新闻、被策划假新闻、软稿新闻、断章取义新闻……  相似文献   

15.
媒介运作常规对把关人的影响--误发假新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推出<2001年10大假新闻>,在新闻界以及社会公众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不幸也坠入假新闻"传播者"之列(笔者主持兰州大学主办的文摘性杂志<视野>的编务工作,2001年7月号上也刊登了被评为"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在认真反思对假新闻把关失败的同时,笔者考察了媒介运作常规(Routines)对把关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虚假新闻也屡屡不止。虽然这些假新闻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却并非毫无规律可循。研究其规律,对打假大有好处。一、假新闻的特点 (一)规避风险,大胆造假 近三年的“十大假新闻”,就内容方面来看,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是假新闻的重灾区。2001年的“十大假新闻”中这类  相似文献   

17.
今年夏天,陕西省高陵县遭受罕见暴雨袭击.8月11日,有领导前去检查灾情,在该县某镇某村,一些村民收到了领导慰问的200元钱,当地电视台也进行了拍摄.谁知领导走后,村官们却挨门逐户地去将钱收了回去.被忽悠了的不仅有众多灾民,也可能有慰问灾民的领导,而且实实在在的还有新闻媒体.因为报道的新闻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假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一位北京电视台的聘用记者訾北佳自编自导演出了一部假新闻,忽悠了成百上千家新闻媒体和无数百姓。“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令人震惊。在人们众口一词批判制假者,思考假新闻为何屡禁不绝的原因的同时,作者从新闻场的角度解读这一事件,剖析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许林 《新闻实践》2008,(5):12-13
眼下,从"华南虎"、"藏羚羊"到正在遭到质疑的"广场鸽",人们感到了假新闻照片频频现世,爆料声、质疑声、声讨声在互联网上不绝于耳。接着,有人检讨,有人辞职,有人被解聘。当然,也有人信誓旦旦,有恃无恐地宣称"没有造假"、"没有合成";还有人不屑一顾地指责质疑造假"非常无聊",是"进行恶意炒作";更有甚者,对质疑具有公众意义的获奖照片的舆论监督者以"法律的武器"相要挟。  相似文献   

20.
"金庸被去世事件"显然应该成为自媒体繁荣图景下所有媒体的必读案例.2010年底<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和值班编辑因官方微博传播金庸去世假新闻而引咎辞职,这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传播虚假新闻追责最迅速、最严厉的一次,亦为微博假新闻问责第一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