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不但重视教师教育问题,而且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教师教育“生活化”体系,包括“生活化”的意含、构成与相应的教师教育实践。以此反思当代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情意低迷”、“教师实践性反思能力缺失”、“教师教育实效性偏低”的现状正可反证“生活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王艳荣 《考试周刊》2011,(55):214-21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改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研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校本教研是引领教师学习、实践、交流、反思、提升的最好途径。因此,学校要努力提倡“工作学习化,教学研究化,研究生活化”,让校本教研融进教师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教师教育“大学化”背景下,高校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主阵地,在教师教育共同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教育中高校的“独立性”强化,“依存性”弱化,教育“合作文化”缺失。基于社会性学习理论的“实践共同体”论域,重构新时代专业化教师教育共同体,打造教师教育“合作文化”,应正确认识教师教育共同体中合作性、平等性、发展性思想缺失的实践困境,推进教师教育共同体在培养主体、教育内容、发展过程中实现依存性融合,不断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助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数千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51%的人存在着心理问题,近三分之一的人属于“心理障碍”。其中“过度自责”和“推委责任”就是一种“心理障碍”。现在提倡教师反思,一些教师不是把“反思”视为自我扬弃、自我完善的实践研究方式,而是把它演绎成了“反思成悔”、“反思成恨”。教师的过度自责,既有外部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也是内部调适不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生活的“习惯化”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惯习,表现为:习惯于旧的教育观念;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习惯于现代教育制度的统一规范;习惯于教条化的“教”教材;习惯于固定、刻板化的教学过程;习惯于倦怠生存.它们的存在对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只有超越教师教育生活的“习惯化”,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超越的路径有: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观;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促进教师有效的反思;激活教师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构建"一主多元"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师范教育”制度性特征的分析入手,指出师范教育已经凸显出时代性缺失。强调以“教师教育”替代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师教育”具有开放性、高学历层次性、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一体化等新的特质与发展趋势。根据近年来师范教育“转型”的反思,提出我国教师教育应走“一主多元”发展道路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缺失,分别从教师教育的本质和根源进行剖析,结合实践探索出以“团队-反思-意义”为取向的新型高校教师教育模式。以团队实践的反思形式,使教师明确和认同促使生命成长重任的文化身份,并逐渐成为内驱式教育意义的追求者。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师范特色的关键。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秉承优势,探索了幼儿教师培养“全实践”模式。本文阐述了教师培养“全实践”模式的背景、界定、意义以及“理论的实践化”、“实践的理念化”、“反思的常态化”的渗透式教师培养“全实践”模式的实践一反思价值取向理念,以期克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弊端,改变传统封闭型的理智取向教师培养模式,为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水平和实践能力探索有效途径,走出一条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幼儿教师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9.
回归“生活世界”,是哲学界对科技理性支配下人们生活的一种积极反思的结果。因此,以“生活世界”理论促进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将使教师教育的内容出现新的选择,活动发生新的变化,并构建起一种培养教师的新模式,从而使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师教育同教育改革的新走向和教育的生活意义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缺失”,使得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断遭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者的质疑而陷入严重的价值危机。剖析“缺失”产生的根源,重估就显得格外重要。重估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目的,就是要重新阐述教育哲学对教育者的理性发展和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教育哲学应当深入到教育实践和广泛的社会与生活实践中,追问、反思和批判,澄清教育的价值。从而使教育实践和人的生活方式趋向于完善。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记述教师提出教育问题的整个过程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系列“教育事件”。其内容记述的是教师自己专业生活中的教育事件及某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叙事研究所要追求的是教师叙述并改进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教师日常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2.
郑毅 《考试周刊》2012,(55):181-182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足见反思的重要性。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反思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把反思当做生活常态,是值得广大教师深人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指令型课程范式中“教师文本”二度创造的缺失,使得教师话语自主权沦丧,创造意识泯灭.创生能力丧失.值得母语教育工作者深深反思。“教师文本”应是对“作者文本”的教学化超越。文本二度创造具有多个前提和若干维度,它包括重塑性转化、创新性转化、批判性转化,具有春风化雨.促进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指令型课程范式中“教师文本”二度创造的缺失,使得教师话语自主权沦丧,创造意识泯灭.创生能力丧失.值得母语教育工作者深深反思。“教师文本”应是对“作者文本”的教学化超越。文本二度创造具有多个前提和若干维度,它包括重塑性转化、创新性转化、批判性转化,具有春风化雨.促进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反思与学习。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是促成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彰显、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个人知识的管理、一种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亦是一种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这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获得了其基本的现实性。生活体验写作是一种随机写作,要求教师保持对教育学世界的敏感性与亲切性,以质朴、简单、直接的语言及描述性语言呈现生活世界,要求教师在不断“重写”的过程中实现“描述”与“解释”的统一。通过生活体验写作,中小学教师将成为一个敏行的教育学实践者。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反思是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实现教师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厘清“反思”和“教育实践反思”的概念和意义,旨在使反思成为教育者的习惯和自觉,成为教育者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文化。分析和研究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就是要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指导教育实践反思,解决教育实践反思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成事”与“成人”、“做人”与“为师”的关系以及“反思行为”与“反思意识”的关系,最终实现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和目标。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明确之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须将反思策略的指导性与反思路径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样,反思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现象学为教育智慧的养成提供了方法论。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体验是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核心,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智慧的养成有赖于对生活体验的探寻。教育现象学视域下教师的教育智慧养成机制包含通过“悬置”的现象学态度和诗化的语言追忆、描述“此刻”的教育生活体验,通过对教育生活体验的惊奇、教育现象学主题意义分析和洞见创造进行教育现象学“反思—还原”,教师智慧成长共同体等维度。基于教育现象学的教育智慧养成,应当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教师的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盲点,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我们离它太近了,太熟悉了,以至于我们很少对其合理性进行思考。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就有可能成为这样的盲点。为此,我园引导教师将反思的视线指向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组织教师“老生常谈”、“小题大做”,通过对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反思与剖析,感受“熟悉的震惊”,提升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教育工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在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建构数学经验”是北京市西城区曙光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课题。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教师发现生活和游戏中的许多寻常时刻都存在数学教育契机,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引导,就能帮助幼儿建构数学经验,并尝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是该幼儿园教师撰写的一组教养反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0.
教师作为学校美育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和开展者,其审美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学校审美教育的成败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纵观当下学校教育,竭蹶步趋于“教育苦旅”的“被动型”“追赶型”教师,其审美素养呈现出审美观念畸形化、审美知识功利化、审美情感缺失化、审美境界世俗化、审美能力固着化等问题。重构教师审美素养须从“完整人”视角出发,更多地凸显身体价值、重视感性存在、追求生命完整,以内在自觉和本性使然提升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