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根文学”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礼赞与回归,同时也是一种超越。这一文学思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廓清了弥漫在中国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们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弘扬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意识,或批判那沉眠于文化土壤中似乎凝固着的民族伦理、封建陋习。他们都肯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张建设民族本位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化,以"理性探讨"为幌子批判中华文化,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文化信仰为契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相似文献   

3.
反对和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注意和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克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第一个问题:要从理论、历史、思想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反对和克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涉及许多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历史、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化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现实表现,是一种更具渗透性和颠覆性的错误思潮.它以虚无对象多面化、叙事手法多元化、传播策略多样化为表现,意图在资本增殖逻辑、文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斗争推动下,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损害文化自信、弱化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批判,要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生存论的四重维度去驳正它对中国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是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根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进步作为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只讲批判不讲继承是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思想基础;但继承也只能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只讲继承不讲批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封建化、儒家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前的重大任务。建设先进文化必须放眼世界,敢于创新。同时坚持“古为今用”原则,批判地继承祖国优良文化遗产。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对待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作为一本表现我们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作品,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对体现在梁山英雄思想行为中的下层俗文化意识进行研究,批判和摒除其消极落后的东西,继承和吸收其积极优秀的成分,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人们坚定文化自信造成了一定干扰和阻碍。增强对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以此指导人们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克服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和对待本国和外国民族文化的问题,不仅是思想方法问题,而且是立场问题。只有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对待中外民族文化的问题。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对资产阶级文化、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盲目崇拜,全盘肯定,兼收并蓄,而对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文学艺术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加以轻视、排斥和否定。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文学,反对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资产阶级文化、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重要思想,不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识别和抵制诸如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以及"儒化中国"的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一批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作家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文化寻根”热勃然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发人深省的、有着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文化寻根”小说和诗歌,表现出作者清醒的文化意识和重铸民族之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客观性,实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抵制思想界重新泛起,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无疑会成为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源头上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集中批判了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经济根源的资本逻辑,并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终结历史虚无主义,实现人的最终解放。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此扭转文化多元化导致的青少年思想观念混乱和价值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文化民族性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族的文化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三重意蕴.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建设应当坚持毛泽东的文化民族性的指导思想,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八字方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集中表现了日本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虚无思想.作品描写了人生的虚无、景物的虚无、意象的虚无,向读者展示了一方充满虚无关的净土.作者对西方虚无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悲惨的人生经历与动荡的时代背景,这一系列因素促成了川端康成日本式虚无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弘扬儒家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弘扬儒家文化 ,建设精神文明 ,至关紧要而迫切。其中 ,弘扬孔子的文化思想、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要中之要。  相似文献   

17.
尼采在批判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所生成的现代处境时带出虚无主义的两种含义,其一为隐藏于柏拉图主义中而为基督教保罗传统所彰显的卑劣的虚无主义,表现为以超感性世界的价值否定感性世界的价值,尼采认为这是弱者的价值建构,其中包括马克思、施蒂纳等现代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诸理论形态。在探求克服卑劣的虚无主义道路时,尼采提出了一种高贵的虚无主义,亦即其虚无主义的隐微义。对隐微义的理解,存在多种差异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根本问题在于,尼采对生命的肯定与其超人概念如何圆融、对价值的否定和重新开启价值创造如何同一。尼采是在西方文化自我批判中、尤其在东西文化对比批判中提出并塑造其高贵的虚无主义内涵的,即以耶稣教义、尤其以佛教为镜像。以佛教的般若学说看,尼采的生命永恒轮回的生成实相为真空,超人的价值创造为妙有,真空即妙有保证了尼采学说的矛盾同一,从而使得其虚无主义的隐微义得以圆融地呈现。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文化虚无、价值虚无、民族虚无以及政治虚无之中,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调侃英雄、丑化伟人,割裂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仅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解构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而且淡化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消解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高校要通过不断增进大学生历史认知,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大学生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评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化论”的历史渊源、思想本质及其影响。认为其进化论的历史观、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虽然在反封建斗争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全面反传统”的极端文化批判态度,滋生出民族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西化论”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既是文化多元化的基础 ,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础。因此 ,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全球的。应当以理性的态度审视文化 ,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霸权主义文化论 ,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殖民主义的文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