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育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传播的过程,包含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与组织传播到大传播的形态。因而,学术界专门有教育传播学这一研究范畴。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噪音以及反馈。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它们分别可以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手段)、学生、教学效果相对应,另外,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干扰(噪音)和教学反馈。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所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与交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也是由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及反馈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分析该系统中影响教学传播效果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因素,依据传播效果优化原理: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信息来源原理、重复作用原理等进行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信息传递过程。传播者、受传者与教学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可见现代传播媒体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远程教育的推广和使用为语文教改提供了平台,弥补了现行教学体制中教法呆板、空泛、缺乏整合力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信息双向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数学课堂教学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涉及教师、知识(教学大纲和教材)和学生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过程。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它具有信息传输三要素:信源(教师)、信道(知识载体.)和信宿(学生)。知识属于信息范畴,教师既是信息的输出者,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学生既是反馈信息的输出者,也是教师输出信息的接受者。  相似文献   

5.
黄元华  罗亚琼 《考试周刊》2010,(49):153-154
反馈(feedback),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传播学上的反馈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表现。反馈教学法是运用系统沦、信息论、控制论原理建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运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需要方法上的改造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传播活动,需吸收借鉴传播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而言,教师(传播者)要发挥主导作用,树立良好形象,当好信息“把关人”;教学活动(传播过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传播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传播信息)要体现导向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教学反馈(信息反馈)要重视教育传播过程的双向交流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以教师为传播者、成人学员为受传者的成人教学传播过程中互动的必然性: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适应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的发展趋势,更是由成人学员自身特点决定的;并就如何强化这一互动关系,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艺术等方面提出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可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信息传播和接收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传播者,学生是信息的主要接收者。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正好对应了传播学始祖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五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据此,引中出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或五个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本文中,笔者将从传播的五个内容来剖析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活动 ,从信息论角度看是一种师生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由于教学指导思想不同 ,课堂教学活动所采取的交流方式也不同 ,其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本文试就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及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单向交流  即教师讲 ,学生听。图示为 :教师→学生。教师是信息发送器 (输出 ) ,学生是信息接收器 (输入 )。课堂教学活动只有教师的单边活动 ,学生总是被动参与。如果把教学单纯看作是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单向交流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效率也比较高。传统教学由于受单纯传授知识、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思想影响 ,…  相似文献   

10.
减轻教学干扰提高教学实效——课堂教学的干扰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传播理论认为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组成的教学信息传递与交流系统 ,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行为改变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实践中 ,教师们想方设法期望提高教学效益 ,圆满达到预期目标 ,但往往事与愿违 ,效益低下。究其原因 ,就在于忽视了对课堂教学中干扰现象(以下称“干扰”)的研究。本文拟就课堂教学干扰的特点、表现及对策作粗浅探讨与分析。一、干扰的特点从汉语词义上看 ,干扰指(对某种秩序的)干预、扰乱。而作为教育传播学名词 ,干扰是指影响教学信息传播(传递与交流)效果的各种消极因素。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污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军松  邵俊 《教育探索》2009,(4):102-103
信息污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消灭但可控制"的异常现象.从传播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殊性、信息污染的运动规律来看,信息污染客观性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了解这种情况,对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以反映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  相似文献   

13.
谢艺霞 《考试周刊》2012,(38):48-48
教学是师生"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教与学之所以互相依存,就是因为有信息将它们联系了起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在处理信息:教师对信息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并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然后进行相应信息的"调控"(指导),从而使学生适时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如何收集有效信息,指导作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宋代宫廷院体画影响深远,可谓艺术传播的典范。如果以“五W”信息传播模式为分析工具,从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对宋代院体画的兴盛繁荣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将有助于探索成功的艺术传播所必需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5.
田野研究时空是一个"场域",田野研究过程是这一场域系统运行过程,其运行效果取决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传播媒介﹑传播者﹑受传者和研究者的同时"在场"是衡量田野研究质量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学是随着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教学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新式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新式的传播活动、传播过程,与传统教学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从传受两者的关系、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与方式等方面,分析了远程教学的传播学特征,并从传者、受者、媒体与信息、环境等方面分析制约其教学效果的传播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理论对建筑设计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建筑学的领域中,把建筑设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可以通过对建筑传播活动的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传者的分析为建筑设计的发展拓展一条思路,从而打破以往仅着眼于传统建筑学上的建筑功能或者形式上的好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思想、意识等)是各种教学信息,学生则是信息的接受者。教学信息传播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教学上的大量事例已证明:学习...  相似文献   

19.
视听说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也是一种传播活动。从传播学视角分析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能够全面考量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主客观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信息交流方式也不同。传统语文教学主要表现为两种交流方式。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另一种是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显而易见,这两种交流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发展。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