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国华 《考试》2008,(4):13-14
目前,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整体趋势是重理解,重思维,重具体分析。针对这种趋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常规解题思路,以2007年部分高考原题为例演示这种思路,以供参考。【例1】[高考原题]新晴野望(全国Ⅱ卷)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相似文献   

2.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注释] (1)阑干:参差错落。南斗:二十八宿之一,由六颗星组成。[思考] 1、理解诗歌一二句诗人笔下景象的特点。2、理解诗歌三四句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3、理解诗歌前后两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1),空悲清夜徂(2)。[注释] (1)干戈:泛指武器,借指战争。(2)徂(cu):过去,消逝。[思考] 1、理解诗歌题目“倦夜”之“倦”的表现及原因。2、理解诗歌七八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城南     
曾巩 《中文自修》2004,(4):58-58
雨过横塘水满堤[1],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释] (1)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思考] 1、理解诗歌一二句的内容。2、理解诗歌三四句的内容及其蕴涵的哲理。3、理解诗歌前后两句之间的关系。[解读] 一二句写雨中景。“雨过横塘水满堤”,“过”,写降雨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注释] (1)邯郸:在今河北省。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以祝贺节日。[思考] 1、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2、理解诗歌一二句与三四句写作角度  相似文献   

6.
清溪行     
李白 《中文自修》2004,(4):56-56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2),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3)。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释] (1)清溪:位于今安徽省贵池境内。从诗中“向晚猩猩啼”句可知,清溪当青山夹岩。(2)新安江:源出皖南徽州,流入浙江,以水清著称。(3)度:同“渡”,过。[思考] 1、理解诗歌一二句的内容。2、理解诗歌三四句与五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7.
潘胜 《学语文》2015,(2):24-25
[三维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2.使用"四读"法,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教学重点]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教学方法]1.诵读法感知诗歌2.四读法鉴赏诗歌[教学课时]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1、诗中最后一句是写望中所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2题。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2、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在尾联给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试分析这样写好在何处?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3题。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3、有人对“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  相似文献   

9.
[考查角度] 中考阅读题中的句子品析题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②理解句子的比喻义,③理解句子的委婉义,④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⑤理解句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表现对象,⑥理解句子的顺序,⑦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⑧认识、提炼与运用句式,⑨品析句中的佳词美字,⑩对句子进行文学赏析等等。 [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10.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理解本文观点,了解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3、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品读、感悟诗歌 ;2 .理解联想、想像。[教学重点 ]1.品读、感悟诗歌 ;2 .迁移、创新。[教学难点 ]1.理解联想、想像 ;2 .理解诗作深刻的主题。[教法选择 ]自主学习[预习导引 ]1.熟读诗作 ;2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搜集有关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学流程 ]一、导播放歌曲蓄势导入 ,借图形诠释概念 ,继而用大屏幕展示万家灯火图景、群星璀璨夜景 ,鼓励学生联想、想像 ,导入新课。导学创意 :大屏幕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声图并茂 ,渲染气氛。基于学生对《西游记》的喜爱 ,提问学生喜欢的理由 ,找寻造就…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朗读方法,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能力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及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教学难点]感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入  相似文献   

13.
[てくれる]句的前续动词的性质和说话者是否参与事态,决定了句中行为作用的授受和恩惠的授受是否同时存在,及同时存在时其方向性是否一致。但无论何种情况,说话者都是恩惠的接受者。因此可以说[てくれる]的恩惠性不是拘泥于事态中的施动者、受动者,而是反映了说话者对事态的恩惠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数学理解之面面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学理解已越来越成为数学教育的热点话题 ,国内很多学者就该论题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心得[1] [2 ] [3] [4 ] [5] [6 ] .总体说来 ,大家是在力图借鉴国外的理论成果 (主要是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基础上 ,融合自己的理论认识与实践体悟 ,从各个微观层面上 (理解的类型、理解的模型、解题中的理解、概念理解等 )构建既有理论支撑 ,同时又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策略模式 .本文试图跳出这一研究思路 ,在着力吸收国外对理解与数学理解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截取几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视角 (认知建构观、情境文化观、意义观、…  相似文献   

15.
[教学年级]一年级(下册) [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觉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通过比较辨析,体会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2.以"木兰是女郎"为课核,赏析关键诗句,理解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诗歌,感受民歌情味,深入理解木兰的“女儿”形象。【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比较辨别;2.点拨交流。(二)学法:1.朗读品味;2.合作探究。  相似文献   

17.
[单元概说] 第六单元有六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诗。学习本单元,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除《陈涉世家》只背指定的两段外,其余的全文背诵。理解《陈涉世家》中陈胜在起义中的作用;领会《马说》、《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深层之意;体悟《与朱元思书》、《西湖游记二则》的景中之情;体会诗歌所抒写的诗人的情怀;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精彩的句段。  相似文献   

18.
<正>在诗歌教学"逆风翻盘"的当下,我们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拉近儿童与诗歌之间的距离?其实,儿童离诗歌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近得多。法语翻译家兼诗人树才先生说过,孩子是天生的诗人。[1]诚然,一句无心的呓语,一句天马行空的"瞎想",都可自成一话,出口成诗。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看到儿童的"诗心",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儿歌、顺口溜……这些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读通诗歌,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已经成为中考试卷中的常见题型。一些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因此失分率比较高。其实,解这类题也是有规律可寻、有方法可依的。下面作些介绍。一、紧扣语境所谓“语境”,亦即语言运用的环境。通常所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强调要在具体运用的环境中加以理解。同样的道理,古代诗歌的鉴赏过程也应紧扣所在的具体语境进行,这个“语境”甚至包括诗歌标题、诗下注释和备选题肢等。(一)利用诗题的暗示作用例1(2002年盐城市中考卷)下面对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不当的一项是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