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三岁看到老     
本栏目主持人婴音“三岁看到老”虽是民间谚语,但内涵却很深刻。这期“家教话题”,董炳新先生就要和大家谈谈有关“三岁看到老”的话题。希望年轻的父母们重视孩子零岁到三岁这段最佳教育时期,让孩子在“人之初”阶段接受并拥有优良品质,健康、快乐地成长。欢迎来信来稿。  相似文献   

2.
傅悦同现在三岁半,但在“四海”学习四个多月却已能背诵很多大部头的古文经典,其表现让我们成年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3.
闫荣霞 《家教指南》2007,(12):42-43
朋友一家来做客。我们几个人话题三转两转就转到孩子身上,这一聊,我才发现朋友竟是不得了的“婆婆嘴”。 问题一: 当时,朋友一边爱怜地抚摩她孩子的脑瓜,一边问我:“你想好将来让孩子上什么大学了没?”我吓了一跳:“我孩子才12岁,现在就想着让她考什么大学?”  相似文献   

4.
雷梦佳死了。因为犯了错误,班主任便让全班投票,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方式”裁决——是留下来给她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还是让家长将其带回家教育一周?结果12票对26票,“多数票”决定了雷梦佳得回家。但雷梦佳没有等到家长来接她,便自己出了校园投渠自尽了。三天后便是她十五岁生日。  相似文献   

5.
【“天路”攀岩】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有一堵名叫埃尔·卡皮坦的垂直岩壁,其高度相当于三座埃菲尔铁塔,并因此得名为“天路”。28岁的生物学家让·巴普蒂斯特·克鲁泽曾挑战过这堵岩壁。他说:“这不是冒险,而是自我启迪。  相似文献   

6.
七月 《初中生》2017,(7):10-13
如果你曾经被问过这个问题:“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请你举一下手. 现在,让我们来回想一下,你是在几岁的时候被第一次问到这个问题的?请伸出手指表示:三岁、五岁、三岁、五岁、五岁.好的. 现在,如果“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曾经让你焦虑过(任何形式的焦虑都算),请举手.  相似文献   

7.
儿子从小喜欢“恶作剧”,太过分时,我会施用“家法”——拧他大腿。据说这样特别疼,目的让他长记性。 可是,儿子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送了礼物——一盒麻花。这着实给我敲响了警钟 我儿子10岁以前,在家里经常搞恶作剧,三天一小出,五天一大出,真让我头疼。 小学一年级时,一个星期天,已是九点了,儿子赖在床上不起,还非要我陪他“醒觉”。我没有理睬他。出去买早点回来,儿子见我就说:“妈,快来看,我尿床了。”“什么?尿床?”我简直不敢相信,因为我每晚11点钟叫醒他一次,他没有尿过床。可儿子掀开被子让我…  相似文献   

8.
“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让小车动起来”“让小车快起来”“让小车准起来”三个探究实践活动,建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这一科学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可围绕“动起来、快起来、准起来”三个进阶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聚焦数据分析进行思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9.
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做到“三符合”,力求达到“三性”,处理好“三异”,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动”起来,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质疑,学生自己求索,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教学重在设计。设计,就是在知识和学员之间搭起一座桥,让学员有效地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特别是“三沟通”学员,由于年龄大、基础差、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尖锐,因此在学习中困难重重,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更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我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新课的导人设计、学习的接受设计和练习的巩固、运用设计。一、新课的导人设计作为我们教学对象的“三沟通”学员,大多三、四十岁,离当年当学生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站惯了讲台的人现在又要坐下来当学生,何其难也因此,为了让其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角色,新课的导人…  相似文献   

11.
“△”在甲骨中,是表示私心的“私”,说“自环为私”,而我们今天把“△”当成三角形的符号,是说至少三边才能组成一个封闭的图形.“△”代表了三角形的主要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也正是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让三角形变化多端,三个顶点让三角形无处可藏.我们在  相似文献   

12.
幼儿说谎是让很多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都说“童言无忌,童言无欺”,可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很多孩子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有时候老师根本分不清哪句是真哪旬是假。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说话的时候有时“可信度”很低。据调查,我国约有50%的孩子从三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所以,撒谎在幼...  相似文献   

13.
教子     
儿子两岁半了,上幼儿园还差一年。她一定要让儿子上幼儿园,于是便教儿子念了半天“三岁半”的经。 幼儿园里的阿姨很精,笑道:“你只有两岁半吧?” 孩子瞪大眼睛,鼓起小嘴,争道:“我昨天两岁半,今天就三岁半!妈妈说的。”儿子终于上幼儿园了。从此,儿子总是三岁半说四岁半,四岁半说五岁半…… 儿子是班上最小的一个,自然免不了经常挨打。她便教儿子练“拳击”,并说:“谁要是动你呀,你就打他!” 儿子不解:“打人不好,老师说了。”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让不到l岁的孩子开始认字,两岁的孩子背唐诗,3岁的孩子学外语,4岁的孩子学钢琴……不顾孩子年龄待征和能力发展水平,任意实施超前智力开发,尽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早“起跑”。这样,就使肩膀还很稚嫩的孩子,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十字架”,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还没有正式开始就提前结束了。这不仅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也打乱了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从长远看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5.
在家里,我和妈妈都管爸爸叫“教育家”。为什么呢?因为他总能想出巧妙的方法,让我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不信,你瞧!一天早晨,爸爸做了两碗面条,一碗上面有一个荷包蛋,一碗上面没有蛋。爸爸问我:“吃哪一碗?”“有蛋的那一碗!”不知底细的我指着有蛋的那碗面条说。“让我吃有蛋的吧!孔融四岁就能让梨,你已经十二岁了,该让蛋了吧?”爸爸一副深沉的样子。“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我态度很坚决。“真不让?”“不让!”我一口把荷包蛋咬了一大块。“不后悔?”“不后悔!”我又一口,把整个荷包蛋都吃了。等我把蛋吃完了,…  相似文献   

16.
滕守义 《山东教育》2005,(23):99-99
幼儿在识字的基础上,要学写字,可顺势而为,但一定要适时得法。我的小孙子元元在二至三岁期间,按照我推出的“幼儿随时看物识字法”,已认识了五百多个汉字j在此基础上,元元四岁时自己开始练习写字,我根据他的生理和智能的发育状况,把握了三个基本问题,让其学写字。  相似文献   

17.
晚上正为期末考试鏖战,妈妈柔美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妈妈说,“小友”10周岁了,你是“小友”的“老”读者,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让你赶写一篇小稿,说说对“小友”的感情。说起“小友”,一股热流在我心中升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喜爱这本刊物。“小友”10岁,我读了9年的“小友”;老编辑张奶奶约过我的稿,我还是小记者;因为妈妈是“小友”的编辑,我还是“小友”的“编外小编辑”。那时,每到发稿,妈妈就把她选编好的稿件带回家,让我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很多时候,我还摆出一副“代表小读者”的样子,煞有介事地说…  相似文献   

18.
三余 三国时的董遇善于利用“三余”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相似文献   

19.
“聪明”,多么富有吸引力的词语!听觉灵敏叫做“聪”,眼光锐利叫做“明”。耳聪目明,也就是听得清、看得明,还意味着理解快、记忆牢,思维敏捷,智力发达。谁不希望天生“聪明”?谁不想让别人夸自己“聪明”?“聪明”,多么富有魅力的词语! 当今哪国孩子更聪明?一个美国老太太的实验证明:中国孩子最聪明! 你看,在“斗底逃生”的游戏中,那大约五岁的女孩“很快”从瓶子里拉出了自己的球;那个七岁的男孩,接着“迅速”将自己的球拉出瓶口;那十岁的女孩,更是“从容又轻捷”。不到五秒钟,三人全部“撤离”险境,比规定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当米兰&;#183;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偶然映入瞳孔,我已经33岁。在中国人的哲学里,33岁应该是一个让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的年龄。往前算,“三十而立”的命题已经拖过了三年的缓冲期;向后看,招聘启事中“35岁”的年龄底线已揪住了开始湔顶的脑袋。处在这样的风尖浪口,读着这样想像瑰丽的文字,又如何不让人心悸而汗颜,又如何不让人扪心而追问——我的生活之树可曾长出了些许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