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最高人民法院将死刑复核权下放至部分高级人民法院。如今,最高人民法院主动推进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统一收回死刑核准权,为此,舆论一片叫好之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法院,这只是死刑复核程序改革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它仅仅解决了死刑复核权由谁行使的问题,但如何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则更加任重而道远。本文在通过对现行死刑复核程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论证了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应以公正与效率、保障人权和程序公正为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独立于两审终审以外的特别程序,是中国司法制度之特有。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死刑复核程序之弊端日益凸显。在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之际,重新认识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从程序的启动及具体审理方面完善死刑复核程序。  相似文献   

3.
我国死刑审判制度之检讨与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代司法程序原理的角度讲,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公开、单方控制以及形式化等机理性缺陷,从而造成了死刑复核程序的正当化难题。目前理论界对于死刑复核程序改革的研究缺乏一种总体上的理论进路和框架,研究具有分散性,结论缺乏系统性。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必须以正当程序理念为目标指引,在正当程序理念和制度框架内,探寻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变革的可行性方案。为此,必须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三审制改造,同时严格死刑案件的程序要件,以构建死刑案件审判的正当程序。  相似文献   

4.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死刑案件中特有的一个程序,而死刑复核权是死刑复核程序的关键性问题。但自1980年以来,死刑核准权被下放,死刑复核程序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司法领域内数起冤案的产生使得学界和舆论再次掀起了探讨司法改革的热潮,而死刑复核程序显然成为其中的焦点.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死刑核准权下放与收回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死刑核准权的收回将拉开以死刑复核程序改革为切入点的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未能解决死刑复核程序运作的所有问题,死刑复核程序应当重构。死刑复核程序应实行侧重于法律审查的全面审查原则和部分地实行直接、言词原则;审理方式应实行开庭审理与不开庭审理相结合的审理模式;审判机构设置上应采取在最高人民法院内部设置专事死刑复核程序的死刑复核庭的做法;案件的裁判应在实体上从严把握死刑量刑的尺度,在程序上确立死刑立即执行的裁量一致同意或大多数同意原则。  相似文献   

7.
论死刑复核中审判权的归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不是我国死刑复核程序改革的终点,而仅仅是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开始.如何根据国情和现实需要,从诉讼角度重新构建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这是事关司法公正,也是刑事诉讼法修改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位为立足点,提出将死刑复核程序改为"死刑复审程序".在此基础上,应允许控辩介入,保证审判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同时应明确复审方式和期限,并确立以法律审为主,以事实审为补充的复审功能.  相似文献   

8.
死刑复核程度有利于贯彻少杀方针,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死刑复核权的下放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因此必须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即赋予被告人辩护权,实行公开审理,进行三审终审制改造。  相似文献   

9.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道特有程序。自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之后,死刑复核程序的应有功能仍未完全发挥。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死刑案件更使得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再次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死刑复核程序的修改也必将成为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规划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死刑复核程序,体现了我国立法者的慎刑思想。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提出死刑复核程序的关键问题在于核准权的行使,指出了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原则对死刑裁量没有限制作用,杀人要准、适用死刑要考虑社会影响的原则难以限制死刑的适用,纵向稳定、横向平衡原则可能导致死刑的滥用。为了有效限制死刑的适用,应确立“严格限制的报应刑原则”、“必须考虑的预防刑原则”、“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被全面考量原则”以及“一切合理怀疑被排除原则”。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死刑制度在刑罚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死刑的刑法根本就不是刑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有些国家虽有死刑的罪名,但也只是个摆设。不管各国的决定如何,死刑存废问题虽已争执了200年,但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国同样陷入这一敏感话题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12条第2款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正式采用注射方式执行死刑的国家。采取注射方式执行死刑,不仅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而且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我国的法治进步。但由于注射死刑的执行成本较高、技术要求高等原因,其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全面推广,枪决依然是我国最主要的死刑执行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在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的合理性和应然性,并希望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能对现代的刑罚体系构建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仍保留死刑这一客观形势下。无论是死刑废除论者,还是死刑存在论者。都开始将研究点转到死刑适用程序上,希望通过构建死刑正当程序来限制死刑。在参考许多学者对死刑正当程序研究的基础上,对死刑正当程序的含义进行论述,分析其中的部分不合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历史上内刑的废除之艰难和外国废除死刑之后的反复来看,废除死刑将更为艰难.尤其是,我国现行刑罚体系的不完善也证明了死刑不可轻言废除.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力对死刑加以完善,包括三方面内容:公开死刑执行人数,提高现行刑罚等级、严格死刑执行程序,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死刑的执行方式是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死刑执行方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死刑的执行方式经历了从野蛮、残酷到人道、文明的转变。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刑执行方法逐步趋向人道。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地把“注射”纳入死刑执行方式之中,这标志着我国死刑执行制度正在不断地向人道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将死刑的执行方式作为切入点,以探寻完善我国的死刑执行制度之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死刑的限制和废除己经成为刑法改革的大势所趋,并成为当代许多国家秉承的刑事政策。包容性发展强调强调社会公平,实现个人和社会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和谐发展。中国在死刑问题上也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抉择。刑法修正案(八)通过对死刑缓期执行的改造,为限制死刑创造了契机。此项刑事政策的转变,秉承了重大政策不争论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死刑立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死刑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死刑的实际执行不断减少,死刑的判决程序严格法定,死刑的执行方法日趋丈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基本趋势。我国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死刑的立法强度可适当减轻,死刑适用的范围尽应可能缩小,有关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方面的死刑规定要予以削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