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混用现象较为常见。本文基于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探析针对“汉语词+英语字母”等五种类型网络流行语所采用的英译策略。本研究发现在信息型和号召型文本翻译中,交际翻译策略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兴起而产生的新兴语言形式。近几年,由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异常活跃,因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速度极快,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新时代网民用以表达自我个性、彰显自我价值、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联系社会现实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文章主要通过对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基本机制、主要特征、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等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对网络流行语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盛行于网络平台的流行语“屌丝”引起了一场全民的语言狂欢。其构词语素“屌”从金代开始就作为骂詈语在民间使用;从普通骂詈语到网络流行语,其感情色彩从贬义转为了中性,其新颖的语言形式、对社会大众心理和趣味的迎合、快捷的网络平台使之被广大网民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王德明 《班主任》2010,(4):19-20
“偷菜”是“开心农场”游戏中的一项。随着开心网等网站的风靡,“偷菜”游戏很快蹿红网络,席卷网民生活,“偷菜”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今天你偷了吗”已经日渐成为流行语。“开心农场”游戏能够满足人们希望在精神层面逃避现实、逃避现代文明的束缚、在虚幻世界寻求慰藉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互动更加频繁的背景下,"网民"这一新的群体应运而生,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信息,靠文字传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网民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强烈共鸣引发了一种重要网络文化现象,即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大面积传播。所谓"言为心声",网络流行语作为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网民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体现了他们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6.
谢政伟 《学语文》2009,(2):48-48
如今的网络流行语可谓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如果要评选今年的网络流行语,相信“囧”(音Jiong)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颇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没有收录“囧”字,表明这个词很生僻,在现代生活中罕见使用。网络世界之外的大多数人对于“囧”还是相当陌生。既不知它的读音,也不懂它的意义。不过稍微接触网络的人就不难发现,“囧”在如今的网络媒体中已被频繁使用,许多网民对“囧”的读音及意义似乎了然于胸。张口闭口都是“囧”。  相似文献   

7.
2015年,广大网民群众继续充当着这个时代最有创造力的语言学家。网络流行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越网络本身。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大有延伸至日常生活的趋势。作为一种全民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对大众诉求和心理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出网民的社会心理状况。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总结出来其具有创新性、娱乐性、简洁性、不规范性、非本土性和隐含性。这些特性体现网民了社会心理的矛盾与统一体:宣泄与轻松的统一、跟风与反叛的统一、从简与含蓄的统一。此外,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体现了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语符号,在网络空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日益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了强大表现力。同时,由于它的简洁简明、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等特点,使得它深受作为网民大军主体青少年的喜爱。教师如果在给学生上课时,适时用网络流行语导入新课,或阐释说理,或巧妙穿插,发挥网络流行语幽默风趣的特点,学生定会被教师不同寻常的教学艺术所感染,也就顺理成章地喜欢上课。一、运用网络流行语导入新课传统中学政治课导入方法是用热点时政、寓言故事、漫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是为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大量的谐音现象,据载体不同大致分成汉语谐音、数字谐音、外文谐音和符号谐音四大主要类型,究其主观原因有求快、求趣、求同。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它时尚、简便、形象、通俗易懂,又代表了个性时尚,创新彰显着当下流行趋势,因而深受年轻网民的喜爱。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它却造成了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同时也影响了汉字规范化的进程。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对传统语言的一种刺激和挑战,也是对其的一种推陈出新。因而,我们要取传统语言精华,去其糟粕,引导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网络新词不断涌现,不仅反映了网民的智慧,而且让网民的感情得到释放。本文选取若干网络流行的热门词汇进行试译,探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应遵循的原则,使渴望了解当代中国语言文化的外国友人有效传递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①日前“2015中国好网民”流行语和故事征集活动正式上线,标志着这一系列活动的正式启动。这一活动提倡思想性、艺术性和网络传播规律,呼唤那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并将在网上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且呈现出势不可挡之势。网民在争相使用这一新新语言的同时也掀起了其翻译的热潮。这篇文章以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为指导,就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准确、有效地进行网络流行语的英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既具有传统语言的某些特质,又兼具网络语言的显著特征,备受网民青睐。近年来,伴随三网融合,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泛化,并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特征,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归因和实现途径,顺势而为,采取科学的因应措施,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舆情引领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晒X”谈片     
丁建川 《学语文》2008,(1):48-48
在去年北大阿忆先生网上“晒工资”的带动下.“晒”点什么似乎已成为眼下网民的流行行为.人们把以前秘不示人的个人收支、个人生活等私密性信息挂在网络上公之于众,供别人比较、点评。词汇是反映社会生活及其变化的“最敏感的神经”.目前网络上风行一时的“晒×”无疑已进入2006、2007这两年的大众流行语的行列。略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网络流行语的理论基础:涵义、类型与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和理解阈限,应坚持网络场域的空间分析和流行本质的时间分析,它既是一个动态现象,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依据其内在机制、社会文化意义及其折射的社会结构,可以分为网民自创的聊天专属工具性语言、反映网络文化或者青年亚文化潮流的语词和与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是公共事件密切相关的语词三种类型。网络流行语研究对于拓展流行语的研究范围和边界,考量大众社会心态和考究青少年思想动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谈以"兴趣引导"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的使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它不再是少数技术人员的“高档玩具”,而成了众多网民学习工作、获取信息、查找资料和茶余饭后消遣的首选方式。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至2003年末,全球上网人数将近10亿人,IP地址和域名的注册也呈几何级数增加。就我国而言,网民人数也在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是指由网民创作,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中广泛使用的流行语符号,主要表现为在网络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短语或特定的句子、符号等。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适度、有选择性地在高中政治课上运用网络流行语,导入新课、阐释说理或巧妙穿插,既可增强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可增强政治教学的时代感和生动性。  相似文献   

20.
解决网瘾问题需"对症下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暑期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瘾倾向。而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道称,“总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另外,民盟北京市委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上述数字表明,随着微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渗透率上升,上网成瘾也逐渐成了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