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晚清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相互重叠和牵扯,没有绝对的派别间的界线.以宣传维新变法为宗旨的《时务报》就是由洋务派、维新派以及其他势力共同支持创办的,其实质是各种势力合作的一种尝试.曾大力支持《时务报》的洋务大员张之洞,其信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与维新派差异巨大,他与报馆里的维新派人士相互期许、利用,但又一路合作、争吵,最终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2.
从维新运动兴起到戊戌政变之间,张之洞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报》维新派都倡导社会变革。深入考察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发现,在“救时”的大局下,在《时务报》时期,“求大同存大异”是张之洞处理与后者关系的准则,这使他与后者之间保持着既合作、认同,又矛盾、冲突的独特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甲午战败后,学会与报刊盛行,张之洞一开始对此是支持的:他对康有为倡办与主持的京师强学会与上海强学会都给予了实际的帮助;上海的《时务报》、湖南的《湘学报》以及上海的《农学报》,张之洞皆下令用官款订阅,分送湖北省内的官衙书院,以能在湖北输入新思想。①然当时的《时务报》以梁启超为主笔,《湘学报》又深感康、梁的影响,张之洞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6,(6):70-73
通过对《时务报》的文本细读,梳理与报馆所关联的政治派系,详细分析了该报在维新变法的宣传过程中,几派势力的不同影响。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通过幕僚汪康年等人,对梁启超、麦孟华等人的文章不断"纠偏",力图营造体制内所能容忍的进步形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则通过占时务报主笔十分之六的人数优势,不断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潮。而以黄遵宪为代表的进步官绅,则从报馆日常经营销售方面,提出很多务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戊戌政变后,维新派流亡日本。张之洞代表清政府,希望日本驱逐康、梁,查封梁启超所创办的《清议报》。日本政府认为,张之洞是日本在华不可多得的合作者,不能对他的请求全然不顾。但维新派也是中国境内一支有影响力的联日力量,且他们的思想主张和政治遭遇在日本国内得到了诸多支持和同情。最终,日本既满足了张之洞的部分请求,也让维新派部分骨干继续在日活动。张之洞以查封《清议报》为目的的外交努力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维新派创办的几份代表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为例,分析了维新派在创办报刊的不同阶段,利用报刊多向、快捷的传播机能,对一批维新人士产生的巨大影响。指出其新闻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败后,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救亡和变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双方进行合作。张之洞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由于在思想等方面的矛盾,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8.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自觉利用报刊的功用,使其成为推进维新改革运动的有力工具,在思想启蒙、倡导民权和配合新政的举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遵宪是维新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时务报》的重要发起人,与湖南《湘学报》、《湘报》的创办也密切相关,他的办报实践与思想在维新启蒙运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变法运动,同时也是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的一种刊物。梁启超曾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行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而梁启超在《时务报》连续刊载的“变法通议”更是其中影响最大一文。为此,梁启超得到“舆论界天之骄子”之美名。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启迪民智方面功绩也确实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在 18 95 - 1898年由维新派发起的维新运动中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领袖 ,张之洞曾参与其中。虽然 ,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与矛盾 ,但综合张之洞在运动前及运动中的表现 ,他是支持维新运动的 ,而不是“假维新”。  相似文献   

11.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与《时务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报刊编辑家、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他主编了《时务报》,为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如下贡献:(一)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二)提出“耳目喉舌”论,揭示报刊的多方面功能;(三)创造“时务文体”,开启一代文风;(四)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全面系统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改革主张,为中国思想宝库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陈刚 《新读写》2009,(7):1-1
梁启超,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当时社会一致公认的写文章高手。20岁时,帮助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写了两部阐发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此后,他先后担任了《时务报》《新民丛报》等报刊的主笔,撰写了不少气势磅礴、文字畅达的佳作,声名远扬,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4.
杨阳 《文教资料》2006,(30):188-189
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时务报》也因梁启超而具有了独特的特色和影响。从这个联系出发,本文简要评述了梁启超及《时务报》。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的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张之洞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进行探索。戊戌维新中,他成了维新派的同路人,尝试了自己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初步想法;庚子事变后,清延发布上请实行新政,张之洞、刘坤一联街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成为新政的主角;随著日俄战争的爆发。立宪被提上议事日程,张之洞对立宪的态度一波三折,体现其“趋时附权”的政治性格。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是以救亡图存、维新变法为核心的。刚刚从地主阶级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代表人物维新派人士登上了政治舞台 ,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他们的鼓动下 ,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立学会、办报刊、办学堂、办书局的热潮。从 1895年到 1898年期间 ,光绪皇帝发布了“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的诏书 ,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 5 0多个 ,创办报刊 30多种 ① 。报刊的性质五花八门。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 ,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湘报》、《湘学报》、《国闻报》、《知新报…  相似文献   

17.
《甘肃教育》2009,(10):F0002-F0002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4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协助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败后,围绕清廷如何自强主要有三派。纯粹的守旧派和激进的维新派是当时社会的少数派,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体用派是多数派。前两派由于贴近中国权力中心的表与里,有引导清廷走向变革歧途的危险。张之洞借用《劝学篇》发出中体西用式变法自强的时代声音,痛陈旧者的不知通和新者的不知本,希望借此破除两者的弊端,调和两者的对立,并超然于新、旧之间的政争之上。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60页有这样一段表述 :“由于变法形势的发展 ,两江总督张之洞等相继入会。实际上 ,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另有原因。维新派的某些主张符合洋务派利益 ,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这是张之洞加入强学会的重要原因。甲午战争以后 ,多年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臭名昭著 ,实力和政治影响陡然下降。张之洞则于 1894年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 ,掌握着相当部分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成为最有实力的地方大吏之一。民用企业特别是工矿交通企业已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要求清政府放松对其控制 ,所以张之洞等早就提出过“变法”口号 ,希…  相似文献   

20.
《时务报》维新变革的传播内容切中时代脉搏,迎合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心理需求;《时务报》传播技巧的改变赢取了更为广泛的受众青睐;《时务报》读者的受众观足以显现报刊媒介起到了政治动员,吸引同盟军,扩大社会基础的作用,对晚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