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经济法是20世纪法律体系适应社会本位思潮的一大创新。经济法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法。经济法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基石,在本质上,是国家之手和市场之手相结合的法;分别以社会效益、社会公平为目标价值与功能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平衡协调、综合、系统调整的功能。它的出现使法与经济实现全方位的结合,使法能更直接、更有力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然而,经济法制建设也面临解决现存的问题、消除制度性的障碍和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保障改革的深入与开放的扩大两大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特色的经济法是在坚持立足国情,对西方法律、法学传统的颠覆与突破中构建的.推进了我国社会主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法坚持以保证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为己任.是国家宏观调控、中观规范、微观管理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是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平衡协调纵横两类经济关系、推进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统筹协调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以公为主、公私兼容之法,具有综合、系统、平衡地适度调控等功能.从30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法建设与经济法学理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和谐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没有对经济法基本的概念、价值和功能的准确认识,经济法的适用也就无从谈起.其中,经济法价值应当是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高等学校的对外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高校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经济法律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必须反映一定社会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并且在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法又必须为适应这种变化而就其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经济法而言,这一点尤为关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直接带动了我国经济法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变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也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法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的建立维护了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的秩序,主要功能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稳定,维护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公平原则经济原则,并建立合法规范的经济法制度。经济法的确定是为维护社会经济体系利益,当出现破坏市场经济行为及时做出惩罚,对问题做出解决,以保证社会利益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新世纪人类发展的理念,给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观念支持。经济法也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稳定的秩序环境。作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手段,经济法典型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为本位的经济法,通过规制市场主体、纠正市场失灵、维护竞争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制度设计,协调经济、平衡利益、缓和矛盾、促进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经济法的人文精神。社会整体效益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范畴,囊括了经济法调整功能的全部法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法学留下了苏联经济法学说的烙印,我国经济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突破了计划经济法理论和对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经济法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部门法的地位将逐渐稳固。因此把经济法的回顾,同学科理论的回顾与经济法立法的回顾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经济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济法的产生原因及其本质属性的分析,论证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一方面,经济法的产生原因决定了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其产生的宗旨和目的并非确保经济生活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以实现,而是通过对传统民法规制下的单个经济主体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对社会经济进行二次分配;另一方面,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其本质属性要求其在市场经济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与调控,对社会经济进行第二次分配。  相似文献   

9.
法的规范性指法的普适性与确定性,一直被视为法的最基本属性。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产物的经济法,却表现出规范性弱化的典型特征,我国《反垄断法》正好体现了这一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是经济高度专业化、社会日益分化、强弱势群体力量对比日益悬殊、经济滥权行为普遍存在时的产物,也是传统法律分工无法适应经济调整需要、部门法之间相互借鉴与融合的必然,这一特征与法治发展方向是相符的。但是,以《反垄断法》为代表的经济法的实施却面临理念、制度和执法方式上的重大变革,怎样确保在经济法规范性弱化的同时实现理想的法治目标,需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情况下,经济法体系的研究也应当跟随其脚步。经济法体系的研究应该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以经济法增量利益理论为视角,尝试重新构建其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对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一些观点的理解 (一)关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问题把市场经济提高到至高无尚地位的是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斯密把市场经济的作用形象地比喻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在看不见的手引导下,生产者的生产价值能够达到最大限度,使他比在真正出于本意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他还认为:人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样没有真正去做,却促进了社会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及市场主体后果的社会化,同时法哲学领域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凯思斯经济学的出现、民法调整现代市场经济的缺陷、国家调节经济职能的专门化等。经济法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法作为寓于法律社会化过程中的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第三法域,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作为经济领域法律社会化现象的经济法。因而,一方面,经济法具有广义社会法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经济法与狭义社会法之间,各自所对应的国家干预在范围、宗旨和手段上都不尽相同,但在经济与社会趋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需要完善其功能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王怀燕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说,公平和正义是法实现其价值的目标和原则。所谓公平“意味着对同样环境中的人一视同仁,并且,应使约束以同样标准适用于所有人,不问其阶级和身份。在实践上,这往往与要求法治不是(任意的)人治联系在一起。”经济法是在经济领域内实现社会公平、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赐予市场以活力,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在价值规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市场经济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与发展——经济法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理念是对法的基本立场和追求的最抽象、最概括层面上的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孕育了经济法,经济法从其诞生之初便是一种和谐取向,发展则是经济法的终极追求。和谐与发展作为经济法的核心理念,有利于提倡经济民主,推行经济宪政,同时也提示了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理念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理念是对经济法的各种内在规定性的抽象概括和归纳。经济法理念与经济法的价值、原则、宗旨、功能等概念存在诸多不同。经济法的理念是社会本位主义。经济法理念具有预测、引导、中介、外化、评价以及促进社会文明和经济法律制度进化的功能。经济法理念的功能通过经济法律规范的有效遵守和执行等途径得以实现。加大对经济法理念研究的力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核心。从宏观调控法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及宏观调控法的宗旨,可以得出经济法的社会性,经济法是法律社会化的产物。由宏观调控法的民主性,可以得出经济法的民主性,经济民主是经济法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透过宏观调控法可分析出经济法追求的是体制效率、整体效率,社会公平、代际公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经济法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内外部矛盾的关键所在,但是无数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法制密不可分,在我国法治体系中,经济法无疑是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直接法制保障。任何法律的制定必然是出于一定的社会目的,而任何法律的价值也在于实现了一定的社会功能,所以本文就从功能角度对我国经济法进行研究,包括对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的概述,以及经济法的社会经济信息传输功能,经济行为组织与利益分配功能,刺激社会经济发展功能,避免经济纠纷功能等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的立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一典型的例子.但究竟我国为何需要有经济法的存在,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究竟为何?以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为论证对象,从经济法的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价值考察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并进而以交易成本理论为方法厘清了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从而表明我国经济法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此为宏观论证;同时又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在微观上论述了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被许多经济法学者认为是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种以经济学领域的效率价值替代法学领域的公平价值的认知是危险的。经济法作为对民法的补充和矫正的法部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社会公平为指针的。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轨迹和具体法律制度运作效果评价都必须经受公平原则的检验。因此,公平是经济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效率优先"的命题在经济法中不能成立,只有在实现公平的前提下,才有真正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