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采的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70年代,清理拉萨大昭寺文物时,发现寺内珍藏的松赞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双鞋。松赞干布的衣服用质地较好的拉瓦(是氆氇的一个品种)制作的肥腰、长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样式与现在的  相似文献   

2.
在每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翻译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大都是来自于翻译。因此,需对藏语文翻译的统一、规范、发展等方面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青稞起源于西亚,在4500年前到3500年前通过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和尼泊尔进入西藏南部地区。青稞主要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等藏区,也是藏民族文化当中不可缺少的产业。青稞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抗病功能。近年来藏民族对青稞产品加以创新增加了青稞的附加值,因此青稞生产技术更受人民的关注,文章从拉萨市青稞的种植气候特征、生产技术做简述,以此推动青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藏鸡产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在我区七地(市)都有藏鸡的饲养,但从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区和藏东三江流域高山深谷区分布数量较多,是当地藏族人民饲养的当家鸡种,也是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2001年统计,全区各类鸡饲养数量为73万余只,因此,西藏藏鸡不仅与藏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而且对西藏农民的增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藏鸡是西藏特色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西藏主要农区农作物生产区的气候特点,全区粮食单产提高和总产提升的总体需求,保障藏区粮食安全的生产需要,对主要粮油作物生态区域布局进行综合分析,按照主要粮油作物布局原则,提出了藏东南和边境亚热带区、藏东南温凉半湿润区、藏中温凉半干旱保灌区、藏中西温凉半干旱中间地带、高寒农区保灌区和高寒农区旱作区等六个农业生态区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09,(10):84-84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乐趣和实惠J6朱大明家庭作为科学生活家庭,朱大明的生活中充满了循环利用废旧材料做的小制作,他也从中享受着循环利用带来的乐趣和实惠。自制时尚环保袋。浴帘用了几年,不免留下了一些斑斑点点痕迹,用起来感觉不雅,丢掉又很可惜。于是我用布料和花形设计了一个方便包,长42厘米,宽38厘米;然后在一面外侧再做一个长20厘米,宽1 6厘米的小包,不用的时候大包折好翻到小包里面,两根带子收起就变成一个小巧玲珑的手拎包。购物时打开可放十斤以上的物品,背起来既方便又省力。  相似文献   

7.
李广松 《内江科技》2007,28(11):84-84
服装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互为包容、互相协调的统一体,而在实践中,两者既有包容、协调的一面,也有相互排斥和对立的一面。我们在服装教育中应紧紧抓住其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人们体会、认识、发掘地域性的文化内涵,注重服饰教育的民族文化因素的注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作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8.
随着西藏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多种类、多层次的宣传弘扬优秀藏民族文化。尤其网络在世界各地的大发展,人们对网络休闲、娱乐的极大的需求,而藏式赛马游戏在为人民带来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将对我国藏民族特色文化开发,保护和弘扬的研究起到一定影响。让区内外,国内外人士短时间可操作,了解藏民族赛马文化,弘扬、宣传西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服饰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作用的综合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各方面的现实状况,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特色的应该是婚礼服装。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特定的婚礼服装,而且是被传统积累固定、约定俗成并代代相传、较长期基本不变的服装。作为服饰中的重要一部分,传统婚礼服饰展示了文化的特色。婚礼服饰更能体现各个国家的地域性特征及对待重要节日的不同民俗装扮。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汉服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韩服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古代婚礼不同的妆造服饰,如汉服与韩服的共同点、差异点以及文化发展对婚礼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蒙琳  阳洋 《科教文汇》2008,(25):113-113
藏族学生在个性心理上与汉族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藏民族在创造和发展自己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与汉族有一定差别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些民族心理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极为鲜明的,它必然对西藏民族教育事业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以”智力援藏”为主要任务的内地西藏班(校)对此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报的方法很多 ,作为中学生可采用一些观测地震的土方法、土仪器。“倒立瓶地震报警器”是将瓶子倒立 ,地震时瓶被晃倒 ,电路接通 ,便发出警报。这对于监视地震、保护群众安全会起到一定作用。一、工具与材料电铃 ,电烙铁 ,小木板 ,铁丝 ,金属片 ,电线 ,酒瓶 ,电池 ,螺丝。二、制作过程1 .做一个长约 2 5厘米、宽约 2 0厘米的木底座和一个高约 2 5厘米的木支架。2 .用铁丝做一个直径约 8厘米的圈 ,并设法固定在支架上。3 .在底座上用小金属片和螺丝固定成一个能装 4节电池的电源座 ,并在另一侧装电铃。4 .找一个酒瓶 ,要求是倒立后稍有…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过程中,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经历了从一般性到区域性的研究,这对于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而对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在较长时间内,以分别研究藏、羌、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主流,2015年整体研究才开始受到关注。应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整体研究,可以突出藏羌彝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与比较特色,推动藏羌彝文化资源的整体、协同保护与传承;而且应当将藏羌彝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藏羌彝走廊的扶贫相结合,作为文化扶贫、脱贫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圣地和天堂,由于生存条件和发展程度的不一,理想中的圣地也就有了不同的超脱现实的方面。例如,藏文化中向往的圣地尽管有雪峰和草原等青藏高原的典型景观,也有高原上罕见的森林、果园甚至小桥流水人家。在藏族学者阿芒班智达的著作中,就这样描述了藏民心中的极乐园:香巴拉是人类文明的圣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重要性出发,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了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提出了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传承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鑫报 《青海科技》2014,(3):70-72
高原游牧文化的土壤地理条件决定了青藏高原的生产方式,雪域藏民族惟有选择畜牧业才有生存的可能。古老而智慧的藏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世界屋脊特色的游牧文化,这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稀世珍珠。  相似文献   

16.
藏族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多个省区,其中主要的聚居地在西藏高原,藏族文化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是我国众多民族文化中古老而又高度发展的一支,是中华民族多姿多彩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少年来,许多中外学者倾注于藏民族文化及其族源的研究,其中有不少涉及藏族的起源问题。简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见解:  相似文献   

17.
李家文 《科技风》2023,(26):68-70
针对某型飞机一起飞参数据(右襟副翼)显示异常故障,通过机理分析得出可能发生的原因,采用目视观察法、量线法、串件法等故障分析手段,确定了故障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右襟副翼数值显示异常故障的分析思路以及措施,确保了装备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课上有许多有趣的学生实验,令人郁闷的是,很多实验器材难以找到,准备一般的实验器材也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于是,我想到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适用于多种科学实验教学的多功能教学演示仪。制作材料:1.一块长50厘米、宽15厘米、厚1.5厘米的长方形木工板,一根长30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的木条;  相似文献   

19.
<正>青海省境内以汉、藏、回、土、蒙古、撒拉六个世居民族为主体的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有神话与传说、青海方言、谚语、禁忌、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风俗、民居、饮食、服饰、民族体育等,这一切恰是青海文化的精神所在,是青海民族的标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20.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民族服饰文化的延伸。学习借鉴民族传统文化应当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在服装设计教学方面更应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学习,服装设计教育才会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体现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