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州府城墙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双重功能。早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为增加牢固程度,将城墙两侧全面用砖石包砌。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创建了空心敌台。担任蓟镇总兵时,以北调的戚家军为骨干,参考台州府城墙的形制和结构,大规模修建长城城墙敌台。因而台州府城墙被誉为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相似文献   

2.
朱明封建王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起来的,通人漠北的蒙古族各部,一直是明王朝北部及酉北边防的大患。“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息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①明朝统治者了为维护其政权,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增强军事防御能力,在其统治的270多年里,共修筑了三道长城防御体系,即:外边长城、长城主干线、内边长城。内边长城自长城主干线缘太行山脉向南延伸,至河南境内龙门一带,其军事功能是阻止来自西北方向的蒙古族部族入侵中原,进而威胁明朝都城北京。邢台境内的明长城属内边长城的南段。 …  相似文献   

3.
各朝代修筑的长城,其长度各不相同。超过一万里的长城有三条:一是秦朝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至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两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以前认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山海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其东端起点应在丹东虎山。长城西端则一直延伸到新疆罗布泊。二○○二年四月一般认为长城是汉族为防止其他兄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甚至有人把它说成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不…  相似文献   

4.
南长城从黄丝桥古城回来,一个重要的去处便是仰慕已久的南方长城——苗疆边墙。生苗是那些不服从朝廷管辖的苗民,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为安定边境和镇压苗民,明统治者便在生熟苗之间筑起长城。清朝乾嘉苗民起义后,更是大肆修建。以前,这里一直被称为“边墙”,县志上就有“苗疆边墙”一说。民国后边墙渐渐地荒废了,筑墙的石头也被当地苗民搬回家中,或置于田地里。沈老在《在我生长的地方》中描写道:“围绕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各处走去……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每一个碉堡……”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22,(1):77-83
明代河西走廊处在甘肃镇的管控之下,甘肃镇为了更好地管控河西走廊及进行军事防御,将其划分为五路进行区域防御,凉州路即是其中一路。管控区域以凉州卫、永昌卫、镇番卫及古浪所的地域为主,不仅在此置军屯守,更在凉州路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包括边墙(长城)、卫所城堡、军事堡寨等。文章将这些军事设施的修建、完善过程做一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必读》2011,(9):2-F0002
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持续了2000多年,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万里城墙上分布的百座雄关、隘口以及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城墙沿山脊建筑,  相似文献   

7.
青海长城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青海地方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调查资料,对西宁边墙的缘起、过程、地望进行了较全面的诠述。认为西宁边墙是长城的延长和补充,论其规模和长度可称其为长城,是我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科技文萃》2001,1(1):177
北方的万里长城已家喻户晓,但地处湘西的这一段长城却鲜为人知。当地老百姓脑海里留下来的也只是残破的边墙的记忆,对边墙的价值几乎是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五年八、九月间参加长城考察队,对秦汉长城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认识到,西汉王朝所修缮和新筑长城约有二万里。我国历史上的秦长城和明长城都超过一万里而著称“万里长城”,其实汉代长城以其长度冠各代长城之首。过去汉长城在人们的认识中是零散的,模  相似文献   

10.
宣府镇(今宣化)是明朝长城九边之一。宣府镇长城初建于洪武、宣德年间,加强于正统至正德年间,嘉靖至隆庆年间完善,万历年以后因蒙汉民族和解而衰落。宣府长城由边墙、墩台、城堡等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城堡是屯兵与防守的中心。各堡城最多时屯军15万多,是名副其实的“神京屏翰”。  相似文献   

11.
唐王朝为了抵御北方突厥南下,在并州以北地区广置军镇,又置河东节度使统辖诸军镇,形成了以军镇为基础的三重防线防御体系,三重防线的兵力布防随着唐王朝防御策略的变化而变化。开元到天宝年间,唐王朝对河东节度使各个军镇兵力进行调整,外线兵力增加,防御重心北移。在防御重心北移过程中,这一地区形成了并州、云中两个权力中心,造成了安史之乱中两军在河东地区的南北拉锯之势。  相似文献   

12.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位于中国辽阔的北方,起伏于崇山峻岭中,穿行于草原与大漠中,是中国古代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防线。长城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为了防御他国,都在各自的边界上修筑长城。“长城”一词也源于此时,史书曾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  相似文献   

13.
明初,元朝势力北撤塞外草原,史称"北元"。北元欲图恢复中原,明朝为加强边防,修筑"边墙"(长城),建立卫所。明朝在与北元保持对峙格局的同时,不断加强北边防御体系建设。洪武二十九年正式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将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东、西两面的防御体系正式联结起来,构成一道外围防线,标志着明洪武朝北边防御体系的建成,也成为明与北元的基本疆界。  相似文献   

14.
从平顶山到豫冀交界的广大区域内,残存着地面遗迹依稀可辨、口碑材料丰富、史籍未见明确记载、尚未引起史家重视的分境岭、堤岭、边墙等古代建筑遗迹。这就是战国初期三家分晋时,魏国所筑的魏韩边界长城。它具有标示性长城(边墙)和防御性长城的双重特征,表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过渡性。这一认定为厘定春秋末年晋、楚疆界位置和分晋之初赵魏韩三国疆域格局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5.
长城究竟有多长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长城,开始修筑于公元前七世纪。当时中国境内的楚、齐、秦、韩、魏、燕、赵等诸侯国,为了保卫各自的领地,陆续修建了许多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很长,故称之为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北方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了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自封建社会开始成熟起来,在宫殿、园林、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和贡献,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一古建筑史上的灿烂明珠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和赵州桥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两大奇迹,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保留至今的长城系明代遗物。明长城分属九镇,全长5660余公里,城墙高3至8  相似文献   

17.
人们游览长城,一般以为到了山海关老龙头就是长城东去的尽头了。其实,距山海关15公里的九门口长城才是长城的尽头。九门口位于辽宁省绥中县与河北省抚宁县交界地带,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39-502年),明代以前,为重要的军事关隘,史称“京东首关”。此段长城扩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当时,徐达率兵万余人在山海关至水平岭修关口32处,九门口是其重要关口之一。九门口长城位于山环之中,北有九江河流过,形成了“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的奇绝景观。它坐落在绥中县李家多境内,横跨百余米的九江河,享有水上长城的…  相似文献   

18.
甘肃现在是一个“发展中”省份,但其昔日却相当辉煌,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太阳”最先是从“西边”升起来的。这里是古中国三大明标志:黄河、长城、丝路的总源头;这里是古中国三大化区(中原、江南、河陇)之一的河陇化区的中心;这里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的起点;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金腰带”;这里是伏羲的故里,这里是唐皇的家乡;唐天宝年间“天下称富庶无如陇右”,甘肃河西昔日的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中原。  相似文献   

19.
最早修筑长城是在战国时代,那时各个诸侯国之间你争我夺,战争不停。打仗主要靠步兵、骑兵和战车。一道坚固的城墙,能比较有效地抵(dǐ)御(yù)来犯的敌人。因此,各诸侯国为了彼此防御,都在自己的边境线上建筑了参差交错的长城。中国北方的燕、赵、秦三国为了抵御北面的匈(xiōn  相似文献   

20.
“武陵源区”位于湖南省西部大庸市北,包括原大庸县张家界森林公园,桑植县天子山风景区和慈利县索溪峪风景区。独特的自然条件武陵源区属横于湘、川、黔、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脉中部青岩山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