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08,(8):127-127
作文命题有给题目、给材料及给话题的区分,但不管以何种方式命题,命题就是出发点。即命题作文是从所给的题目出发,材料作文是从材料出发,话题作文则从话题出发。另一方面是起点虽一样,方向却不同。命题作文要善于揣摩题目或标题,从而面对题目展开思考。话题作文较为宽泛,大都用来引发思考。至于材料作文,先得从材料中引出题意来。  相似文献   

2.
中考作文命题走势分析纵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一般都以命题作文为主,必要时会配合情景材料,文体不限。命题作文例如:我做主;难忘的决定,做一个‘行者’善待等。这种命题方式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题目一目了然,用材料启发学生对题目的思考,不限制文体和主题,给学生发挥个性的空  相似文献   

3.
<正>老师出作文题目,让同学们根据题目要求做作文,这就叫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同学们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当你在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一、命题作文的意义和原则 出一个题目,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写成一篇文章,就叫命题作文。它是在说话和写话训练以及片断训练的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是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因此,命题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作业,是字词句篇知识的综合训练形式,也是对学生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检验。其优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集中思考后成文,方便教师统一要求,统一指导,并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进行检测。不足之处是如果命题不当,容易限制学生思维,难于兼顾到学生的不同生活感受和作文兴趣。  相似文献   

5.
“命题作文”以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为广大语文教师所习用至今.可是,许多人并不明了“命题作文”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往往随意地出些题目塞责了事.这是对“命题作文”的极大误解.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中考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分天下,而命题作文似乎更呈现出强势,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基本做法如下:1.适当扩展题目。有的题目就是一个词语,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对这个词语进行扩展,将题目的内涵具体化,以便锁定自己的写作范围,比如以"隐"为题,我们将"隐"扩展为"隐士"、"隐居"、"隐藏"、"隐伏"、"隐秘"、"隐痛"。我们再对这些词语进行思考,便会出现以下立意:隐,是急流勇退;隐,是淡泊名  相似文献   

7.
命题作文的思维训练,比较其它作文形式来,更显示出它的个性和特殊性。从表层上看,命题作文似乎限制了思维,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围绕命题去思考。其实不然,同样的命题,同一个题目,让成千上万名考生去作文,更能看出"横看成岭侧成  相似文献   

8.
中考全命题作文是多年来的传统作文命题方式,近几年来,更是在各地中考试卷中悄然升温。命题作文由于不设置审题障碍,更利于考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因而受到各地中考试题命题者的青睐。但是从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质量情况来看,中学生比较害怕全命题作文,尤其对越是简单的题目越感到难以下手,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只是就题目写题目,停留于题目表象,出不了新,出不了彩。  相似文献   

9.
李新 《新读写》2008,(4):8-11
将命题形式,还原成半命题作文,确定好写作的角度和范围;采用焕发文采的题目,既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更能显意;以一个小故事切入,即能引人入胜;通过联想,深入分斩,多侧面多角度地论证论点;理性辨斩与思考,将主旨向纵深开掘;结尾留有余味,引发人们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补充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空缺内容,其实牵涉到了审题、立意、选材等写作构思过程的一些重要环节,是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完美地补充出一个文题是半命题作文写作出奇制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与人相关的学科都在共同探讨的问题,由于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多层次性,致使每门学科都只能研究其一部分本性,都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对人性给予认识和解读。心理学是以人为主题的学科,但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性被分解与割裂,致使心理学面临危机四伏的不统一困境。当代心理学研究者只有以人为主题,在时人性全面、深刻的理解上展开研究,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和独特的学科,展示出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或它所存在的根据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的哲学反思;二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描述、理论解说和理论建构。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最为基本的和最为直接的功能,是对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的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其一,构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强化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其二,促进心理学的理论创新,搭建心理学的创新平台;其三,推动心理学的学科统一,提供心理学的统一前提;其四,强化心理学的应用,实现心理学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国文化心理学进行界定,认为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形势下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具有四点重要意义,必须应用"一导多元"的方法系统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李善兰(1811-1882)是19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数学家,他的数学成就在我国近代科学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数学成就与他的数学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的数学哲学思想主要之点是:数学是富国强兵的工具;研究数学的方法和步骤是"深思"、"通其法"和"解明之";要继承,更要创新;会通中西数学;以研究数学为主,会通相关学科。  相似文献   

15.
课程的建构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学生三方面的因素来完成。通过问卷,发现师范生有着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提升自己并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期望获得心理学方面的描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此,应该为师范生建构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心理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课程丛,课程丛的内容应以描述性和策略性的知识为主,并注意和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对媒体、多媒体及多媒体学习的概念作了剖析,详细介绍了多媒体学习中的认知心理学因素,并着重介绍了梅耶(Mayer)有关多媒体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包括其认知心理学模型及设计实施原则。同时也希望能为我国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心理学核心理念在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个性、尊严和价值,并注重对个体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实践中,对具有权利能力的心理生理健全的自然人受侵害而产生的精神损害的认定比较简单。然而,请求精神损害之救济的主体并非总是具有感知能力或权利能力,如法人、未成年人甚至死者等。法律是否应支持这类主体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这在实践中引起了极大争议。故本文从受害人是否必须具有权利能力以及感知能力两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职学生存在着严重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及时加以引导,否则就会造成青少年心理疾患,降低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ast we have accumulated very little data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sexual knowledge b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exual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When we spoke of the sexual awarenes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growth of their sexual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we were in the main forced to resort to data and materials from abroad. On the subject of the sexual-physiological growth of young people and adolescents, a group of scholars in the 1960s, led by Ye Gongshao, made some reports. In the same area, some people also made more recent investigations and acquired new data on a number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average age of girls experiencing their first menstruation period).2 However,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that deal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is subje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xual awareness and the sexual psychology of young people—are still rare. To fill this gap, and to give the broad ranks of those involved in the work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growth of sexual awareness and sexual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among young people as well a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hygiene and health studies in our country, we have undertaken the following survey and investigation pro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