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提倡新式音乐教育及改革的人物之一,康有为做出了一系列的近代音乐的改革理论和相关实践。这让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儒家传统乐教思想、中国文化形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等对康有为音乐改革变革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陆安 《档案天地》2006,(6):18-19
提起康有为,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张勋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位名思想家、政治家、改良派领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毛泽东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中说:“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末“国命危砧”,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康有为,发扬古典目录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武器,扬变法启民智,构建了“参采中西”的目录学新体系。康有为为推进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自觉地以目录学为武器。对开创我国近代目录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代表作是:《新学伪经考》和《日本书目志》。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康有为在政治上从激进走向保守的必然性。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康有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同时从康有为个案分析可以看出晚清知识分子的心理路程。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1858-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改革家、思想家和学者,出生于广东南海,后人因此尊称他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康有为所处的时代正是"西学东渐"的年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已极端腐败,西方资本主义正呈上升势头,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竞相开始对中国实施其殖民战略,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内忧外患.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戍变法后又号更生,广东南海县人。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康有为虽然主要不是以一个报人而名垂青史的,但是,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却有重要地位,从1895年《万国公报》创办到1917年《不忍》杂志的复刊,康有为的报业活动长达23年之久。他一生亲自创办的报刊在7种以上,如著名的《时务报》、《知新报》、《清议报》等。康有为的报业活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不是作为某一家报刊的经理和主笔从事具体的办报工作,而是作为统帅者,从事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的领导和指挥活动。因此,康有…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轶事     
1924年春,康有为一行在浙江乐清雁荡山游玩。当地人赵丹秋前往谒见,康有为不予。次日,赵丹秋漫步灵岩寺,正好康有为一行也在灵岩寺,两人不期而遇。康有为以人与山争地为联,向同行人征对。赵丹  相似文献   

8.
1903年(续)6月27日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摘要在《苏报》上发表,题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该文充满民主革命思想,以进化论作武器,对康有为的尊孔保皇理论进行了系统清算,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批判改良派的公开论战打响了第一炮。  相似文献   

9.
正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百多年来其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的形象已为大众认知。与此同时,康有为也是近代卓有建树的书法家及书学理论家,广受书法界尊崇。《康有为手迹》  相似文献   

10.
白一之 《兰台世界》2013,(13):120-121
<正>康有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教育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维新运动的主要引导人。康有为来自于一个书香趣味浓厚的家庭,其接受到的教育理念也是西方的人权主义,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康有为诞生了为女性谋权益的思想,极力为女子可以获得学习教育的权利而不断努力。康有为与梁启超进行维新进程中,办设了女学报之类的思想文学刊物,中国第一个女子学校就是他们创办的,在一定程度上给女性的教育之路开阔了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史学界对其一生总的评价是先扬后抑.对他领导维新变法盛赞有加,对其晚年则毁多于誉,认为是"灰色"的,落在了时代的后面.笔者拟置康有为于五四运动爱国思潮的风雷激荡中予以探讨,以期有助于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2.
游魂无处归--读史景迁《天安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9月20日,得到友人密告的康有为逃到天津,上了一艘英国轮船经上海直赴香港。第二天下午, 京城御林军包围了康有为和他的广州朋友经常聚会的南海会馆,发现康有为已经逃走,便逮捕了他的弟弟康广仁。27日,经过匆匆的审判之后,“戊戌六君子”被推上了刑场。在外面得知此事的康有为用“有折翼之痛”来表达他对弟弟之死的悲痛和愤恨。其实,康广仁并没有参预变法的核心事宜,他的死,完全因为他是康  相似文献   

13.
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清废帝博仪登极,宣布复辟,并颁布了《复辟登极诏》。关于这份诏书的拟稿人是不是康有为,或者是不是经过康有为修改,史料记载很不一致。综合起来,共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康有为拟稿说。1917年7月1日,复辟派“拥博仪出,宣告复辟……同日颁布上谕甚多……所发布《复辟登极诏》,则出于康有为手笔”①。第二种:非康有为所拟但经康修改说。此说又有两种不同记载:1.“闻此谕稿出自万绳拭、胡嗣援两秘书之手,经康圣人笔削,始发表”②,即先由万绳拭、胡嗣援两人拟稿,然后交给康有为修改。2.“此项伪谕…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康有为诞生125周年,梁启超诞生110周年和戊戌变法运动85周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特将馆藏有关康有为、梁启超以及戊戊变法运动的图书资料,编成专题目录提供读者参考。目录分为三部分:(一)康有为部分,包括:①著作②③对康传记有为的评论。评论包括对康有为的一生以及他的哲学、政治、史学、教育、经济等思想,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轶事     
王淼 《湖北档案》2010,(1):75-75
1924年春.康有为一行在浙江乐清雁荡山游玩。当地人赵丹秋前往谒见,康有为不予。次日,赵丹秋漫步灵岩寺,正好康有为一行也在灵岩寺。两人不期而遇。康有为以“人与山争地”为联,向同行人征对。赵丹秋趋前笑道:“‘峰夹云上天’如何?”康有为闻言大喜,连说:“对得好,对得好!”又问:“你是何人?你能吟诗吗?”赵丹秋回答说:“雁荡山地灵人杰,能诗善词者,岂止丹秋一人。”康有为便对赵丹秋说:“寺前梅花盛开.你能吟梅一绝吗?”赵丹秋略加思索,随即吟道: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康有为受到家族藏书传统影响,同时接受西学知识,以家族藏书为基础,办学需要为动力,积累大量藏书,其中包括大量西学书籍,成为广东藏书界“粤省四家”之一。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藏书被查抄,以及康有为个性不羁和晚年经济困窘,导致藏书管理不善、过世后家人因负债售卖藏书,最终导致康有为藏书散落广西、镇江等地。本文以相关史料和馆藏文献为基础,探寻康有为藏书的聚散过程,并结合时代背景和康有为个人特质分析其藏书聚散原因,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写作》2007,(10):46-46
狄葆贤(1873-1939)江苏溧阳人。曾为前清举人。1904年6月,康有为、梁启超出巨资在上海创办《时报》,由狄葆贤主持日常事务。康、梁欲把《时报》办为保皇党在内地的“机关报”。但狄葆贤却以“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纸”为己任,希望把《时报》办成一份全新面目的日报。康有为、梁启超因不满而收回股金,《时报》遂归狄葆贤独营。除《时报》外,狄氏还开设有正书局,发行《余兴》、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便踏上了逃亡兼流亡之路.在此期间,他遍访东西方各国,最终将自已颐养天年之地选在青岛.然而,经过这么多年,康有为仍未逃过慈禧派出杀手的追杀……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提出了旨在富国养民的“物质救国”主张,其核心内容包括振兴工商实业经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强大国家军备防务等.《物质救国论》中富国养民思想彰显康有为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怀,博采众长的开放姿态,民为邦本的发展理念.康有为富国养民思想不仅使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认知更加具体化,而且对当今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历久弥新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同书》是康有为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它不只是全面展现出康有为独特的社会教育思想理念,并且系统性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主张,描绘出一个乌托邦式的大同社会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