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制高点”。回顾邓小平同志关心、支持中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历史功绩,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可以描绘出教育技术未来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全面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时候,深入领会邓小平教育思想,对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从五个方面对邓小平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教育事业,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强大的真理力量指导我们进一步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的继承和传播,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大重难点。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针对民办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做好民办高校的协同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5.
开展社区教育对于电大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区教育和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服务社区教育是电大的社会责任。探索社区教育工作新思路,以远程教育促进社区教育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是加强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校国际化和现代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应积极对外开放,发挥自身的办学特色,为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文章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劣势,指出了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总结了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的教育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需求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 ,探索适应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办学之路 ,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目标与任务。1992年3月 ,在全国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上 ,李铁映主任明确指出了90年代民族教育的工作任务有三项 :一要打好基础 ,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一个新的发展和提高。二是坚持改革开放 ,进一步明确办学的路子 ,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文明富裕服务。三要努力缩小目前困难较大的民族地区同全国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教育机构进入将对中国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是使中国教育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使中国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三是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乘虚而入,进而对中国教育行政产生不良影响。中国教育行政应对加入WTO挑战的策略是: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职能,以信息化带动中国教育行政现代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抵制西方腐朽意识,以促进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柳卫民 《考试周刊》2014,(49):31-31
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公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民公安教育立法工作为新中国公安教育培训和法制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新形势下我国的公安教育立法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选择,既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是对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以困扰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深层次的反思,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学校确立科学的、现代化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导致未来社会的变化无穷。新世纪的教育要完成其使命 ,就应是“为发展而教育”的教育 ,新世纪的教师应当具备“为发展而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典教育,在理论上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对于21世纪大学生的心灵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就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经典作者之身体的社会文化特质而导致的"体知"经验难以沟通或传承。二是经典作者经由"体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炼而为"理一"。本人认为,首先是经典教育的教学应"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其次是以戏剧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思想世界与人物的行谊,使大学生经由读经而"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经典人物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育哲学家J.索尔蒂斯在《论教育哲学的前景》一文中提出了"个人的教育哲学"这一概念。"个人的教育哲学"又可以分为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受教育者三个亚层。教育研究者个人教育哲学具有批判和构建功能,教育实践者个人教育哲学具有反思和完善功能,受教育者个人教育哲学具有辩护和教化功能。这三个层面相互融合形成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的教育哲学,勾勒出"个人的教育哲学"未来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高教建构理论已经不同于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实用主义教学,高教基础类型的建构与工具、工程、项目的融合,高教应用建构与地方经济、国家战略融合,高教的发展从来都是"全社会"机制,形成"时代-制度-强国"等全社会分布式的成长,高教具有"自我建构-产教建构-教育建构"的新的发展路径。基于"问题-现实-社会"现代高校教育基础的延伸,确立现实化能力与社会化体系的高教应用体系的战略机制,提升了高校基础"融合-拓展-建构"的社会服务水平,以及新时代"服务对接匹配"的社会主义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从素质教育到生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中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显示当前的教育理论不足以解释和指导教育现实。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完成由“学科中心”到“生活中心”的实质性的转换,需要新的教育文化和教育哲学。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是与我国国情相契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于矫治“应试教育”,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成为指导现实、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往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以"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为基本范畴结构而成。它在理论上根本于现代性的"理论—实践"观念,在实践上对应着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国家规划的教育发展路径的学术性表达,并集中落实于最具"致用"价值的通史体式中。如今,随着研究重心的不断下移,传统的"思想"和"制度"概念已被逐步解构并融合于行动的世界中。主体性的发现和行动逻辑的探寻,孕育着中国教育史研究实现概念重建和理论转型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8.
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是对"天才"实施教育的一项行动,但这种"精英教育"却受到了平等主义者的批判和反对,认为是违反教育公平原则的。事实上,搜星计划无论对"天才"的鉴定还是培养,都反映出"因材施教"的思想,这是差别基础上的公平,是更高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9.
梁耀 《云南电大学报》2002,4(3):41-42,46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要地位的世纪,国民素质的提高根本要靠教育。目前,成人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必须要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计划、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政府的基本教育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之一是供给保障教育公平的有效率的教育政策,并作出相应的教育制度安排。长期以来,我国宏观教育政策活动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高等教育偏向、公办教育偏向和精英教育偏向,教育政策制定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精英决策为主,难以全面保障教育的公益性、教育的公共参与以及教育利益分配、公共参与的公平性。政府有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推动建立教育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