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基础知识日益普及,不仅大专院校而且在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有关计算机知识课程,那么哪些课程是在大学阶段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开设的课程?如何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衔接?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赶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职业的多样化,学生就业的需求,对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讨论了高校中新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实践的效果,对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类等其他不同的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进行了课程多样化的研究。新的课程体系符合社会的需求,使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在择业时在计算机教育上能够更贴近用人单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是每个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定式,各高职院校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改革,研究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结合之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谷科 《科教导刊》2020,(2):38-39
在学科大类的培养体系下,如何对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顶层进行规划,建立联系和区分,改革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的基础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兴趣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改课题。本文以新时代教育方针下的要求作为指导方向,根据现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探讨和改进省属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主要包括新时代教育方针下省属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大类人才基础课程培养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措施、体系改革的实效性分析等。  相似文献   

5.
张克  吴莹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5):124-124
教育部早在1994年就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第二层次的核心,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大学生计算机素质的重要标志。但学生学习完程序设计语言后,很难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来解决本专业实际中的各类程序开发问题,使得前面学习的“程序设计”知识无用武之地。原因在于学生还缺乏与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知识以及必要的训练。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立体化和全方位建设,以增强学生…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本门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信息眼界,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借助计算机的辅助加强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文首先阐明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的要求和思路;然后根据不同专业把该课程的内容进行模块划分;最后对授课教师给出授课建议。根据对该门课程内容基于专业类别的模块化实际教学发现,各专业学生的受益更多。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数字艺术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平,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思想和指导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院校的课程设置,初步探索了数字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结构体系,讨论了实施中涉及到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办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游戏特点设计的高职计算机类游戏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包括管理与法律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综合素质类课程三部分.其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是,在设计出<计算机系统导论><游戏策划基础><游戏架构设计>等10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后,以此为基础扩展出整个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先修课程、学科标志性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特色课程等.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一般是高校开设的面向全校理、工、农科非生物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它是本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和实践,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面向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针对该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完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多方面说明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情况。指出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须面向应用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阐述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涵的理解,表明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内容上已扩展为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教育,在时间跨度上覆盖了大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阶段,并预言随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教学沉淀,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和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承担我院"双证书"制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在国家ATA认证考核中省内第一,同时在各级教学竞赛中成绩优异。但是,随着我院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逐渐深化,并且更具专业性。计算机公共教研室根据各专业的专业特色、市场定位、就业需求等因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分专业、分层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逐步落实,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受到了新的挑战。我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及高校在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三个教学层面,进行了一系列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3.
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分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和计算机基础教育两类。前者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后一种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面向应用的计算机普及教育;本文探讨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而作为高校信息课程的基础篇,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在文化基础教学中的经验从几个方面谈谈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逐步落实,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受到了新的挑战。我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及高校在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三个教学层面,进行了一系列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杨红 《林区教学》2014,(6):98-99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性的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条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想法,并在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转向信息技术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已很难适应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转向信息技术教育:一是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二是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三是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四是体现课程设置的专业特点,五是重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说来,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通常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层次。对基础课程的含义目前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基础课程指的是公共基础部分,通常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体育及人文社会课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和技术(专业)基础两个部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本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因此本科教育的全部课程都可称为基础课程。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所谓基础课程的概念只限于公共基础的范围。一、基础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类型在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中小学普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实际上是计算机应用课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把计算机做为一种工具的大前提下,应该首先开设计算机公共应用技术课程,对中小学开设过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快速、系统的复习,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  相似文献   

20.
第一部分 考核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而开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