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壁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飞舞;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是小学语文课本《莫高窟》一文中的一段话,相信我们读了这段话后的第一个反应是啧啧称美。其实,语文课本中像这样优美的语言文字比比皆是。问题是有的教师无暇留意这样优美的语言文字,也没有用心去体会这种语言文字的优美。基于唤醒语文教师对“美”的追求,我们一起来说说语文之美。一、语文之美,在于语言之美作为人类交际所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的语言,它的美首先在于诉诸口入诸耳的语音之美和诉诸书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指出:“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语文教材中美的东西俯拾皆是,既包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类型,又有优美、壮美、悲剧美等美感形态。可以说,语文是“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那么,如何发挥这些美的因素,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焕发生命之美呢?无可置疑,教师应该在语文  相似文献   

3.
许冰 《湖北教育》2004,(7):41-42
马克思指出:“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语文教材中美的东西俯拾皆是,既包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类型,又有优美、壮美、悲剧美等美感形态。可以说,语文是“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那么,如何发挥这些美的因素,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焕发生命之美呢?无可置疑,教师应该在语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拨动心灵琴弦,敞开心灵之窗与文本对话。让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语文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语文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语文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语文教育要让学生从枯燥的文段训练中解放出来,用语文的眼光感悟文本,品味语文之美。语言之美,美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不再分“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来表述教学内容,而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基本形式的顺序来表述。新课标中“对于语文教学注意的问题”就多次提及“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已经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认同,然而对于语文实践的理论研究还仍停留于经验操作的层面,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的重大意义还处于认识之中。本文试图从生命存在的语文之思出发,简要分析语文实践中独特的智思体验以及它对于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展现语文之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则可以让学生“领悟语言之美”、“体会画面之美”、“渲染意境之美”,大大提高语文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湖北教育》2005,(7):66-68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涛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是一门需要教师在课堂演绎诗意之美的学科。生活中的李伶看上去是那么普通。然而只要走上讲台,她便在课堂上绽放着一位语文教师的美丽,绽放着语文教学的美丽。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眼清泉,李伶便以她的“美丽”让学生生命的激流在课堂上涌动,一路欢歌,携着学生身心的愉悦,奔向“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之河。  相似文献   

9.
张凯  程超平 《文教资料》2006,(20):136-137
从语文本体论来说,语文与思想、语文与情感、语文与生命、语文与文化是分离不开的综合体,即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思想的符号、生命的形式、文化的构成。所以,有的学者从这个角度提出了诸如“生活语文”“文化语文”“生命语文”等概念,认为情感与思想、生活与生命是语文的根基;也有学者从这个角度对语文作了这样的描述:语文是什么?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是一种很文学化的描述,它形象地说明语文并非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具有诗性特质的,即“诗性语文”。如果舍弃了这种“诗性”,也就失去了“语文味”而不成为语文。  相似文献   

10.
“言意和美”是语文课终极的价值追求,既要由言导意,洞晓文之本意,又要据意品言,悟解言意和美之道,同时还要适时摹写,将言意和美牢记于心,这样方能回归真正的语文教学.“言意和美”是文论范畴,是教学范畴,也是人生范畴,只有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才可以建立与世界真正的融合,才能用“言意”的“和美”来开启教学的春天、人生的春天.  相似文献   

11.
语文,既要做“下里巴人”,又要成为“阳春白雪”。语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铸造语文大厦的根基,是一个人生命成长中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物质材料。语文课承载着让学生掌握与世界交往的工具的重要使命,必须沉得下去,必须摒弃浮躁,必须如农民般辛勤踏实地耕耘,所以,语文,甘做“下里巴人”,这是语文朴实无华、充实饱满的美。然而,语文,又是一门属于心灵、属于精神的学科,语文课在承载工具任务的同时,还要演绎风花雪月的美丽。语文课上,师生一起享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享受“云淡风轻话沧桑”的风雅;享受世事变迁、人情冷暖、嘻笑怒骂的…  相似文献   

12.
专家举荐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是一门需要教师在课堂演绎诗意之美的学科。生活中的李伶看上去是那么普通,然而只要走上讲台,她便在课堂上绽放着一位语文教师的美丽,绽放着语文教学的美丽。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眼清泉,李伶便以她的“美丽”让学生生命的激流在课堂上涌动,一路欢歌,携着学生身心的愉悦,奔向“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之河。李伶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师。一堂堂40分钟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的分量     
语文的分量自不待言。然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形是:作为“主科”的语文“与哙为伍”。沦入尴尬的境地,语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职业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究其原因,有学生学习内容、教师教学定位、课堂教学方式、考试试卷命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为了加重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我们呼吁:正确定位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搞活课堂教学的方式、完善语文试卷的命制。  相似文献   

14.
陈学福 《教育艺术》2002,(10):49-50
常言说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如果把“美感教育”应用于语文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得到美的享受 ,就必然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学习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呢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多选美文展现美许多人之所以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花钱到一些旅游圣地游览 ,就是因为那里的风景优美。语文教学也是这样 ,如果教材多选一些美文 ,同样会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像游览风景名胜那样去学习语文 ,也必然…  相似文献   

15.
生命需要激励和张扬。 “生命语文”就是借助语文的平台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相似文献   

16.
很喜欢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它理庆为学生生命的诗意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作为实践层面的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  相似文献   

17.
笔者带着敬仰之心虔诚地阅读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岁月如歌》《我与语文教学》、钱梦龙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和李镇西的《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等四本语文专著。读罢,“语文是一种美,语文是一种爱,语文就是灵动的生命”的理念在笔者胸中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不幸教语文。“语老幺”—高考学科排行末尾、被校长教师学生默契之、虽言而无文,但行而久远。学之,考那点分;不学之,还是考那点分。学生这样说,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这样说,语文老师说:“请你给教育部长写信,取消语文。”  相似文献   

19.
我从小就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朦胧的美。那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那是云外山峰般的美妙……当了教师,就一直向往着把语文课演绎成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可当现实的语文教学把语文“演化”得不成形的时候,我一直在痛苦地思索:这样教法,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还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由一则试题答案看语文美的失落例:五年级的语文测试题“对对子”白:鹭对()一些教师认为,所有的表示颜色的词加上一个名词都应该是正确答案,诸如:乌鱼、黄鳝、黑猫、灰狗……我不敢苟同这些没有一点意韵与美感的答案。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道题目的出…  相似文献   

20.
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面对着语文本源之美不断流失的现象,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求本溯源,让语文之美冲破各种“应试化”、“标准化”的束缚。以它的本来面目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在学生们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